似乎约定俗成、历史悠久的“坎儿井”一词,在阿拉伯语出身的《中东,为水而战》作者朱和海先生看来, 忽然觉得有些陌生与排斥。他说,“坎”、“坎儿”,一般用于负面的不利因素。加上其他考虑,他建议扬弃“坎儿井”,用他的新译法“卡哩兹”取而代之。他2019年在《中国科技术语》杂志发表了洋洋洒洒的大作《汉语“坎儿井”一词指谬》(2019年第 2期,第 期,第 46 -50 页)。
朱和海认为,维吾尔语 ‘ك ارى ز /kariz’一词的标准音译,其实是汉语‘卡哩兹’。
下面附与朱和海先生讨论时我的网络群发言:
对坎儿井的水利系统的组成而言, 《坎儿井》专著的作者吾甫尔先生认为:从坎儿井的主体工程看,可以看到井技术和渠技术的巧妙结合。
我突然脑洞小开:井渠未必是,渠井或有意?渠井与坎儿井,末尾还是相同的,又能包容渠道技术。
词语改革,要考虑到辨识性、便利性。卡哩兹,字面上完全是陌生词,让国人与媒体接受,难度较大。改成“渠井”跨过“坎”,字面上也容易彰显传统文化特色。
英文的karst,中文语境中,“喀斯特”与“岩溶”平分秋色。坎儿井说法调整,或许“卡哩兹”与“井渠”各有拥趸。
用个打趣的说法,可用“坎儿井,字卡哩兹,号井渠”。[偷笑]
译作卡哩兹的不足之一,是从词源上强调来自外域,与波斯关系密切。而渠井呢,为坎儿井本土说保留了话语空间。
坎儿井,可分名实两个方面。实的方面,外来说与本土说都各持其理。和海老师着重于正名。
细想想,我临时所说的“渠井”,不太具有独占性。因此,只是活跃气氛而已,难以作为专用名词。在这个意义上,我赞同“卡哩兹”的设想。不过,我一直认为,“卡里兹”似乎更加简单。加个“口”,有哪些好处?
再想想,卡里兹,尽管容易写,但与人名类“卡里兹”难以区分。因此,用相对生僻的“卡哩兹”专指坎儿井,我觉得有其优点。
附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6383d0102wukq.html
汉语“坎儿井”一词指谬
朱和海 (2016-12-28 19:18:44)
不容否认,汉语“坎儿井”一词,不但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已被《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农田水利术语》和《水文地质手册》等专业词典收录,而且作为一个普通词汇、也被《汉语大词典》《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等语文辞书收录。但它是一个规范的现代汉语词汇吗?未必。
2012年8月,笔者到新疆吐鲁番地区旅游。当看到“坎儿井”一词龙口上方(如下图)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维吾尔语“كارىز”①一词时,便开
始怀疑汉语“坎儿井”一词的来源、词形、结构、译音和定义了:维吾尔语“كارىز,kariz”与汉语“坎儿井”都是同种水利灌溉工程的名称,为何二者的读音却截然不同呢?
下略……
附:http://www.sanqinyou.com/jingdian/content/139411041464053.html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遗址——龙首渠井渠遗址
2013-9-4 11:04:14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我要点评] (共有点评0条)
龙首渠约建于汉武帝元朔至元狩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的首创工程。龙首渠施工中掘出恐龙化石,因而渠道遂命名为龙首渠,该渠在修筑时采取了井渠施工法,开创了后代隧洞竖井施工法的先河。龙首渠自今陕西澄城县北头村引洛水入渠沿洛河左岸南流10余里,越大浴河进入蒲城县永丰镇境内。自河城塬至温汤的缓坡地带为第一段井渠,总长约2600米;自王武至大荔县义井的商颜山山脊地带为第二段井渠,总长约4300米。蒲城县龙首渠井渠遗址共发现7个竖井,并发现有绳纹板瓦、筒瓦及陶罐、瓮、盆、釜等残片。
西汉龙首渠的建成,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创造,使4万余公顷盐碱地得到灌溉,其井渠施工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为世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