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诗是心灵的溪流

  每次去湖北,只要有空,就去武昌黄鹤楼转转。今日蛇山峰岭上的黄鹤楼,苍雄合于精巧,但终非真迹,看看罢了。倒是唐人崔颢的《登黄鹤楼》,千古一诗,让人回味无穷,给黄鹤楼增色千年。诗文这东西,其实力量挺大。很多名胜地,不管是黄鹤楼,还是鹳雀楼、岳阳楼,若不是因一二诗作,恐怕早湮没于历史尘埃中而不闻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当年崔颢游黄鹤楼写下这诗。严羽称为“唐人律诗第一”。尤其后两句,意味深长。每读此联,总觉得苍凉深远,悲从中来。崔诗为什么好?最显白的原由,它是“自然”之作,非刻意之品。情之所至,信手而来,浑然天成,一气呵成,清人沈德潜认为“纵笔写法,遂擅千古之奇”。

  《唐才子传》说:“李白登此楼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旧说李白读了崔诗,便作诗以较高下。的确,后来李白写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皆模拟此诗。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很多人拿这诗与崔颢的《登黄鹤楼》作比,认为可与崔诗等量齐观。如方回《瀛奎律髓》认为,李白诗与崔颢诗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清代纪昀不同意此说,认为“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纪晓岚认为:“太白不以七律见长,如此种俱非佳处。”高步瀛说:“太白此诗全事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在我看来,“结句”也差远了。倒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句,气概苍莽,大有江山如画的清扬弘丽。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写于离世前一年(约公元761年),是他为数不多的七律之一。怀古之中,隐寓伤时,确是好诗,世人赞许多多。但相较于崔诗,“先天”上已输三成。因为李是“做诗”做出来的,且模拟太重。真正可与崔颢黄鹤楼诗并提的,倒是另一首与黄鹤楼有关的七绝:“一为迁客去,西望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但可以肯定地说,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并不是如后人说的出于比较,以较高下,而是出于折服和感染后情不自禁地模仿。这是一种心悦诚服的学习。李白是个伟大诗人,他的伟大不仅是他贡献了许多伟大的诗作,还在于他能说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样由衷的伟大的话。

  一个伟大诗人,通常不仅伟大在他的作品,更伟大在他的人品。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没有超越崔诗,但他的坦诚和豪爽,完全站到了黄鹤楼的制高点上而毫无逊色。

  就诗本身来说,诗是心灵的溪流,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而非人工开掘的河渠。作诗其实很像做人。一要有灵感,对生活有感觉、有感悟,否则无异于行尸走肉;二要真诚自然,不要刻意。如今满世界的做作,太多了。自然之作,品性最高。

  今天生活中,很少有诗了。但空闲的时候,还是要多读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任黄鹤一去不复返,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在功利的洪流和充满pm2.5的空间里,我们还得保留几分诗心和画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诗是心灵的溪流  溪流  溪流词条  心灵  心灵词条  诗是心灵的溪流词条  
人文精神

 让写作成为一种信仰

 一套八册的“凸凹文集”,不久前由北京日报出版社推出。厚厚的一大摞,约300万字,鲜明地诠释着什么是创作的丰收。这套文集并非作者的全部作品,此外他还有大量作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