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值得思索的历史“错峰”

  一般读者在谈及近代中国历程时,差不多都有一种“错峰”的感觉,总觉得近代中国的每一步,回头看就是走西方的路,但在当时,却一再耽搁,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这个观察是对的,也很值得思索。

  中国原本可以不走西方的路,中国农业文明建构至十五、十六世纪时,确实达到了历史高峰,“四民社会”结构的超稳定,以科举制度为主轴的文人官僚制度,重农抑商的政策选择,儒家伦理对全社会的深刻影响,凡此均让中国有“历史终结”之感。即便是西方人,在十八世纪之前,不管是到过中国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还是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的伏尔泰、莱布尼茨、歌德等,他们对中国文明的赞美,很多时候让我们研究中国文明的人都觉得不好意思。西人对中国文明的赞美,大致发生在十八世纪之前。十八世纪之后,也就是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实地观察后,西人对中国的看法急转直下,不堪直视。这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

  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一个全新的时代就此发生,而中国在这前后几百年,对于工业革命及其后果,反应太过迟钝,一误再误,一再错过。

  如果仅就生产方式而言,工业革命只是人类生产方式的一次改变,但这次改变让人的能力在自然、天然之外有了巨大延伸。甚至,生产方式、生存方式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方式,伦理价值。比如说,农业文明遵循的“熟人社会”原则。在熟人社会,人们不得不遵从熟人社会的基本原则。但在“后农业文明”时代,即工业社会,城市化、工业化,让每一个人更趋于原子化,孤独无助。这是一个完全陌生、孤立的社会,人们重构的人际关系,绝对无法沿用农业文明熟人社会的原则、规则,地缘、血缘、学缘,都不那么重要了,人们之间最看重的是契约,是守信,社会组织方式、伦理价值等,都必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生而改变。

  然而,中国自古以来的农业文明太优秀了,因而中国在与西方的接触中,并不认为中国应该尽弃其学而学焉。因而我们看到历史发展的“错峰”状态:当西方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在全世界广泛殖民的时候,中国却从汉唐宋元时代全球贸易主导者退出,渐渐封关,明、清政府还一度规定片帆不许出海。一个原本对域外开放的中国,至此选择了孤独,画地为牢,静以自守。

  历史的吊诡却在于,封闭、管制的贸易形态,自明代中晚期开始,却渐渐形成了中外贸易的单向顺差。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源源不断流向全世界,长时期垄断了全球市场。

  但是,市场的封闭,让中国赢得了世界市场,却失去了自身市场的开发,失去了自身产品的丰富、提升,更失去了与世界共振的动力与机会。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中国不是不知道,然而中国满足于贸易顺差,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仅仅一百年的时间,中国与西方已经沧海桑田,位置互易。被耽搁了近百年的中国选择了“弯道超车”,掀起了洋务运动,结果成就了一个“跛足的”的工业化。三十年之后,一场战争,一切归零,重新开始。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向对手学习,亦步亦趋,被迫向全世界开放,渐渐让中国与世界同步,“错峰”情形总算暂时结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值得思索的历史“错峰”  思索  思索词条  值得  值得词条  历史  历史词条  
改革史话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展开)

改革史话

 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在逻辑探析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对外释放的改革关键词之一。简政放权的一个要点就是重新划定政府的权力边界。权力清单是对各级政府及各个政府部门所掌握的公共权力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