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7

第一卷体道篇

A   第七章

笔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B    现代汉语

   天长地久,是自然大道。苍天和大地,所以能够长久而永恒,因为天地不是直接创造事物,因此可以长久地为万物生成创造条件。正是明了这样得道理,圣人处理社会事务时,会脚踏实地去做,而不争虚名之先,更不会做完一件事情而停留不前。这样做事情是没有主观得私心杂念,所以才能够成为圣贤得人。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天地所以能长至不自生,天地所以独长且久者,以其安静,施不望报,不如人居处,汲汲求自饶之利,夺人以自与,故能长生。以其不求生,故能长生不终也。是以圣人后其身,先人而后己者也。

2王弼注: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故能长生至成其私。无私者无为于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3《易,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上象下形,故能变化,孳生万物也。

4王安石注:长者,言其远也。久者,言其恒也。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任万物之所生。既任万物之所生,乃能长生万物,而无生之累也。于天言长,于地言久,则重于久可知也。是以圣人至而身先。圣人无我也,有我则与物构,而物我相引矣。万物敌我也,吾不与之敌,故后之。外其身而身存,万物莫不累我也,吾不与之累,故外之也,故曰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5吕吉甫注;长短形也,久近时也。天以时行者也,嫌不足于形,故以长言之。地以形运者也,嫌不足于时,故以久言之。天地之根出于玄牝,玄牝之体立于谷神不死。不死则不生,不生者能生生,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不自生故能长生,犹谷神而已矣。是以圣人至而身先,圣人岂以有其身为累载,绿于不得已,而物莫之上。

6褚伯秀注:粤自混沌肇分,轻清上浮,重浊下坠,有无道器相依而立,亘古今而生化不息,所以长久。孰使之然,以其不自生故也。子时则私己而不能生物,恶能长生?圣人所以后身外身者,不过去私徇公,效天法地,以养民育物而已。凡谦卑处下,不敢为先,辞功让能,退身曲全,皆后身之谓。而天下乐推之,不得不先焉。凡萍食蓬居,守真志我,觉梦生死,土木形骸,皆外身之谓,而贤于贵生,不得不存焉。

7赵实庵注:举天地长生之理,道因象显而不知其终,火以薪传而不知其尽。物生而有象,道与之俱,生而生生者未尝生。火传而为明,薪化而火隐焉,昭昭者未尝昧。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一炁既分两仪,奠位虽有诰卑之间,同乎得一之灵。以天得一,固自长也。以地得一,固自久也。长之与久,义同一体。

8邵若愚注: 天长地久而不知虹蜕云雾,风雨四时,积气成乎天。山岳江海,金石草木,积形成乎地。夫有形者,岂得不坏?天地所以能长而且久者,四时之运,察道为生化之主,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效之,处谦下不敢自尊。后其身而身反在人先,以世利皆为身外之物,缘外其身不为物累,而能身存得久。

9王夫之注:胎各有元,核各有蕾,游其虚中,而究取资于自有。圣人不以身犯准,是后之也;不以身入中,是外之也。食万物而不恩,食于万物而万物不怨,故无所施功,而功灌于苴卤;无所期穗,而德行于曾玄,而乃以配天地之长久。

D本注

1本篇为体道篇之七。《老子道德经》前七篇简述天之道,篇篇不离大道,明于大道,再察文思,则明于意,故天长地久,自然大道,正是“道,可道”得具体体现。

2依据马王堆帛书本“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有“之“符合先秦文体,用之;”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退字正解老子之心,而后则无大道之义。

3自生,是径自产生,非自己创造,指天成地就为万物得产生,创造了条件;不自生,是不会径自产生万物。阴阳五行生化之机要,冲气之要诀,明于此,则解于大道也。长生,先天五太一循环,世间万物莫不遵循这一规则,循道则生,背道则弃。长生之理,以先天五太为循环,谓之长久矣。

4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退,真谓妙,而后则庸,不能言道之妙。退身于大道之下,非妄想杂念而干扰,所以事情就可以成功,且成功做完一件事情,循环周期结束,所以外其身,准备另外事情得新得一个循环周期,因此循道而生。

5私,人之欲,也是人之常;非无私,循大道而为从之,这是道家“无为”的正确解释。

6成其私,自然大道的常理,日与月,上和下,男并女,黑夜同白昼,无私而有私;所以遵循大道而无私无为,事成则有顺道之产物而出,非此一义;事成不居,是惑于成事之附生物,无私则事成,有私为附生物,谁人可知,所以无私而成其私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道德经  道德经词条  审度  审度词条  老子  老子词条  
笔记

 《如何有效提问》读书笔记

1)具体且本质的问题举个例子,如果有人问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你回答是“爱”,1分钟就结束了对话。难道这个问题不是本质性的?当然是的,但是问法太抽象了,让...(展开)

笔记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

如果你的儿子已被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学校的废墟所埋,你会不断挖掘,救出自己的孩子吗?如果你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会让别人先脱险吗?就在《地震中的父与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