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这是今年认真完整阅读的第二本小说。《巨人的陨落》,共三本,作者是英国畅销书作家肯?福莱特,主题是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段历史。网上有评价说,这本小说是“一战版的《战争与和平》”,我想应该是赞誉之词。但这本小说确实不错,我的评价是在80分之上。

说是小说,其实是虚实结合,作者尽最大限度的将小说与史实契合。甚至是小说里的一些对话都是有备忘录出处的。多位历史学家为小说提供咨询并最后提出修改意见。

以小说的形式来反映一战这个宏大历史主题,确实难度不小。可作者却有精妙独特的构思和布局,他通过英国的贵族菲茨?赫伯特家族、贫困的威廉姆斯矿工家庭,美国的政治精英杜瓦家族,德国的贵族冯?乌尔里希家族、俄国的工人别斯科夫兄弟,让这些小说的主角发生联系、产生对话,串联起整个一战的战前、战中、战后的情节和过程,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反映战前的社会背景、政治斡旋和博弈、民族主义热情,战争的残酷与僵持,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与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这本书不单单是反映历史、引导我们反省历史、牢记战争带给老百姓的苦难,这本书里还有战争时期的浪漫爱情主题。在时代的巨流里,个人哪有什么抗争的力量,哪怕是贵族,也同样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只能被战争所裹挟。可是,个人命运哪怕是在战争期间,也不能说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坚守心中那份对爱情的守望,不抛弃、不放弃,哪怕没有大团圆的结果,那份思念和守望同样是感人的、温暖人心的。

历史的发展走向有偶然性吗?有必然性吗?我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件事导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报复;之后德国支持奥匈帝国;而俄国认为德奥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将导致俄国出入黑海受到威胁,开始进行军事准备;而法国一直想着为普法战争“复仇”,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个时候开始蠢蠢欲动;英国与法国有同盟协议,也不想欧洲大陆失衡……好像整个欧洲就是因为萨拉热窝事件就联动了起来。书中情节描述,为了避免战争,书中的人物也在积极游走斡旋,好像一度还觉得形势相当乐观。其实,导火索仅仅只是导火索,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也会有别的事件发生。战争不可避免,根本原因在于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大大影响了工业化进程,造成了国家之间实力发展的强烈不均。国家实力拉开了差距,那么世界秩序和利益分配格局必然被打破。德国的崛起和后来居上,让德国人觉得“他们的国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外交承认和地位”,他们强烈渴望对殖民地和利益分割的话语权。而没有哪个国家是甘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冲突就不可避免。(想想现在的世界格局,有相似之处呢)

战争一旦开动,谁都没有能力控制这台机器的开关了。其实,战前甚至是战争刚开始时,谁也无法预测战争的后果,谁都没想到过这场战争会打这么久,规模这么大,死伤这么多人。网上查了一下,一战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死于战场的人数约1000万,受伤人数约2000万。可以说是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书中描述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都被称为“绞肉机”。因为一战流行的是阵地战、战壕战,双方先挖出一条条的战壕,然后布好铁丝网,采用“炮兵摧毁,步兵占领”的方式,重机枪、大炮开始先互相倾泻弹药,然后步兵转入进攻,冲锋陷阵,可肉体之躯怎抵得上机枪、迫击炮呢,只好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继续跟上。

历经战场上的生存条件艰苦、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转瞬即逝,普通士兵可不想战争无休止的延续下去。普通士兵之间有何生死仇恨呢?只不过是无奈成为战争机器上的一个螺母罢了。于是,1914年的圣诞夜晚上,在一战爆发五个月后,在充满着杀戮的战争对峙一线,敌对的英德两国的士兵们先是隔着阵地聊天,互祝“圣诞快乐”,然后从战壕中走出来,直奔阵地中间的无人地带,拿出香烟给对方,有的还拿出家人或恋人的照片互相传看。有的竟然发现对方的士兵是自己的熟人。还有的阵地上开始了一场足球比赛,英国队对德国队,把稻草团成圆球来代替足球,把军帽堆在一起当球门。他们仿佛不是对手,而是有着兄弟情谊的同胞。(这种情况仅仅发生在士兵之间,军官们对这种情况可是心惊肉跳。)士兵们真的不清楚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别说是士兵,就是政客们,后面也有点懵了。到了战争后期,其实各个国家都不想打了。但是战争机器的法条一旦上紧,不分出个胜负绝不会停下来。双方都说是为了胜利,这个胜利又该如何定义呢?战争一开,已经没有了胜利者。打到后来,各个国家全都是咬牙硬挺着,都是为了不认输而打仗,为了打仗而打仗。至于当初发动战争时目的或定下的目标,早已远去而不可求了。

书中描写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他的十四点主张,罗辑思维里也详细讲过。威尔逊是一位学者型总统,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政治学博士,毕业后在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且逐渐成为政治学的权威。他的一些著作,例如《论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大学政治学的教科书。可理想主义者就容易犯追求完美、不会妥协、不能团结整合一切力量来实现自己理想的错误。威尔逊也不例外。他的民族自决、不搞秘密外交、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等等主张都非常的好,可惜都没有实现。因为他代表美国,风风光光的跑到欧洲,带着一套他构想的、打着他个人烙印的、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完美”方案,接受鲜花掌声和美誉去了。可他的代表团里,他选的都是自己的身边人,连民主党内关系不好的都不带,当然更没有带任何共和党人。他希望他的团队里都是盟友,而非敌人。可实际上,当他带着凡尔赛合约回到美国时,他的政治对手正团结起来给他准备上演一出好戏。如果他带了共和党人,也许回到国内的阻力就会小些。就是因为他不像毛泽东,“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政治学权威和博士又如何,实用的可操作性的道理领悟不到,一样做不成事。

再回到书的题目,巨人的陨落,所谓陨落的巨人是谁呢?应该是少部分的贵族控制下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俄帝国,陨落的结果是奥匈帝国、沙俄帝国土崩瓦解,德国元气大伤,英国一蹶不振,法国不温不火。还有那些傲慢的权贵、狂热叫嚣战争的人、不劳而获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最终走出城堡、走出权力之门,被平民百姓所代替。就像小说的结尾描述的,代表平民的艾瑟尔与代表贵族的菲茨在楼梯上碰面了,艾瑟尔带着儿子劳埃德(与菲茨的私生子)往上走,菲茨带着儿子乔治从上面下来,最后是,“菲茨无奈地站到一旁,带着他的儿子退向墙壁,看着艾瑟尔和劳埃德径直朝楼梯上方走去。”

战争能改变每一个人,是的,书中的每一个人都被战争改变了。可是,再惨烈的战争,能够让人反省过去、汲取教训,从而避免战争、让悲剧不再重演吗?好像不能。当年被凯恩斯诟病的《凡尔赛条约》,这个让胜利者报复失败者的条约,迫使德国承担巨额战争赔款的条约,最终导致了德国经济崩溃、物价飞涨、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而让民族主义抬头希特勒上台。巴黎和会20年后,1939年,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残酷的的一幕幕悲剧又被历史重新上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陨落  陨落词条  巨人  巨人词条  
笔记

 《金银岛》读书笔记

《金银岛》读书笔记800字及心得感悟在假期,我读了一本非常好看的书:《金银岛》。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少年和其他水手在出海寻找宝藏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惊险的事情,包...(展开)

笔记

 《当时忍住就好了》读书笔记

回想一下,你的判断力是否也曾被伤害、愤怒、孤独、憎恨、欲望、不安、嫉妒或绝望等情感所左右,然后作出一些令人失望或有害的人生选择?如果你的回答是:嗯,是的,这种情...(展开)

笔记

 《骆驼祥子》读后感

这是一个车夫的悲惨世界,一段历史的生动剪影。小说刚开始描写的祥子是好的一个人啊!他勤劳朴实、忠厚善良,他讲信用重义气,他有着积极进取的求生意志和人生理想,可以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