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写了篇职场收入层级的文章,想不到反响颇为强烈。很多人对号入座,有些小朋友在后台问我,“收入好几年涨幅很小,处于白领薪水的第一层级,觉得突破好难,你说的在第一层努力最重要,可是我现在薪水这么低,加班加点也不会有奖金,我干的一点意义都没有,努力不是亏死了….."
我真是要绝倒,开始我都想不出怎么回答。我一直认为我的读者群认知水平应该还算比较高的,否则不会有兴趣来看我这种既不娱乐也不算轻松的职场文的。后来居然收到了几个类似的问题,看来还是有人认为为老板干活,拿多少钱办多少事,钱少就不应该多干。
坦率的讲,有这种想法估计你的薪水也很难会突破到第二层,更别说第三层以上了,这种思维认知就局限了你的发展。
一个人所持有的观点认知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它可以决定你能否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以及你能否做好你最看重的事情 。
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言行,不同的言行决定了不同的发展。
1,给予者VS索取者
每个人都喜欢和乐于奉献、乐于给予的人共事,但少数人愿意做这样的人。这种人是给予者,而大部分人是索取者。在团队里,看似索取者不多干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本事,应该占便宜了,实际格局和机会都越来越小。而给予者,虽然看似多干了一点,多付出了一点,但得到的帮助会更多,因为人人都喜欢这样的人。
亚当.格兰特有本书叫《Give and Take》中文翻译过来叫《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这本书里举了很多调研和案例,成功者永远是Giver。
很多人是把自己的角色做的重要起来。我以前的一位候选人W,现在已经是一家红得发紫的公司CEO了,近50多岁人进这种共享经济高科技公司,可算转型非常成功,领导一班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小朋友也毫不违和,中年危机,根本没空去想。
我是看着W这么多年,从一位不擅言辞的研发主管逐步走到市场、HR、销售…..到现在也常见他出席论坛发表高论的CEO。他就是一直先从上级的角度看自己能贡献一些什么,再从用户角度看一个团队可以贡献什么。
W这种为别人提供服务的心态,让他一直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如鱼得水。他服务过的几家公司虽然有两家大公司现在已经不行了,但他的口碑一直非常好,每次都是被猎头挖走。
W这样的人从来不会困死在任何一个危机上。他都是为自己干的,即使不是老板,他也一直用老板的思维去考虑问题,顺便说下,他的前老板中有的已经创业失败,但他还活跃在职场。
用一句W以前常挂在嘴上的话说:“多干点活又不会死,闲着才会闲死,让我多做点,对别人越有用,我就越有用”。
只有先做给予者,路才会越走越宽。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有一定局限性,如果不用成长性思维考虑问题,你是不会有进步的,因为你的思维是固定的。
如果不能从更高一级的思维去考虑问题,你就局限在你的层面上。
正如《终身成长》中所述:人类真正的未知的(也许是不可知的)是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是无法预知的。但如果不去用成长性思维考虑,你的未来其实已知。
3,主动型VS被动型
一个人功能越多,能力越强,可替代性越差。但能力只能在不断探索,接受挑战中进步。如果不磨炼自己的能力,不愿意做更多事,不愿意扩展自己的边界,能力很难得到磨炼,只是不断重复过去的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不能同步增长,薪水配不上价值,可以从市场上找到替代品时,你就应该被替代掉了。
前一段时间我和小米的HR沟通时,她对我说过一句话:雷军最大的本领是可以随时可以替代小米任何人做的任何工作。这句话我不止一次从媒体上看到有人有这样的评价,其实不光是雷军,很多优秀的人都是会发挥自己长项,但不怕自己的弱项,因为真有需要,他们都是主动出击,敢于面对最恶劣状况的人。
不做重要的事往往代表你的位置不会很重要,而且越来越不重要。做为一个单位的边缘人,那如何有高薪呢。
越主动的人越能掌控形势,越被动者越被环境掌控。
4,内控型VS外控型
一个人的境遇总是受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影响,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环境的影响,但任何人都不会毫无选择。即使是在最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我们起码能控制我们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是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自己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是与自己的行为相关,这种相信内部控制能力能转化为动力,可以形成强大的势能。
而相信自己对环境无能为力的人往往是外控型人,因为相信自己无法改变,所以行动上也趋于被动。被动型人又很容易更加为环境所控制,在外在环境的面前会变得越来越弱。
一个人在职场上想要有发展,有四种角度是不可少的。
1,上级思维
不要想我能做什么,我要做什么,多想想上级希望我做什么,组织需要我做什么。想往上发展,往外发展,自我成就,就要像上级一样要求,像成功者那样思考,像旁观者一样挑剔。
2,自己即是一家无限责任公司的思维
你要想清楚,你的一生是为自己过的,无论是父母、配偶、儿女都不应该为你负责,更别提老板了,他开办自己的事业是为了他的追求,你除非和他有无法割舍的关系,他为什么要为你的人生负责?你是他实现事业的手段,当然,Ta也是你实现事业的手段。
生活是自己的,职涯也是自己的,职场的身价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定义,自己的人生如一家无限责任公司,经营不善,责怪任何人都毫无意义。
3,第三方思维
想想如果内部老板,同事不是内部人,而是客户,你会怎么办?
组织或者老板帮你养家糊口,在某种程度上,是你衣食父母不为过。
有人理直气壮,觉得我付出劳动了,老板付我薪水是应该的,我为什么要感谢Ta ? 那想想如果老板是你的客户,你为客户提供了服务,但还有客户不满意收不到钱的现象,你怎么办呢?
我们经常会说要让客户满意,因为我们的营收和客户紧密相关。但是,对提供了我们安身立命的组织往往习以为常,甚至多有不满…….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把老板、同事都视为内部人,客户是外部人,我们认为我们营收是从外部来的,我们对钱的来源不挑剔。却对上司、对老板要上升到感情的高度,要人品好、肯交流,没有坏毛病,经常请吃饭,颜值最好还高点…….
其实如果我们能把内部的上司、老板看成是客户,降低对职业以外的要求,就事论事,其实很多矛盾就能缓和。我们往往爱之深、责之切啊,但是正如我们并不是老板上司的责任,老板上司也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最重要的是组成一个团队,完成阶段性的共同目标。只要能实现我们阶段性目标,老板、组织并不欠我们的,我们也不必一定要喜欢他们。
好客户当然求之不得,但是越挑剔的客户越让我们成长,越难缠的客户越让我们强大。
4,增量思维
过去迷恋存量的人很难有增量。无论过去我们的成功还是失败,我们每时每刻都是新的,我们复盘是为了不再重复过去的错误,而不是留恋于过去的成绩或纠结于过去的失误。
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是要不断放弃掉过去的存量的。我们的过去是我们学习的资料,但不是桎梏我们成长的枷锁。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我们从过去的自己中学到了就是得到了,而得到更多的是应该用于指导未来的自己。
基本的原理:
年轻时,不要怕吃亏,人的一生付出和回报会成正比的。如果你在前期能力还不够强,还需要学习的时候就想着少付出,基本积累就会慢,很多人到中年的职场人会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底子薄就是这样造成的。
中年时,不要怕挑战,要相信过去的付出一定会以不同的方式回来。当然,过去的恣意挥霍也应该付出代价,但中年又不是末日,随着职场越来越多样化,任何时候重新开始都不能说已经无可挽回,毕竟,人生充满不确定,也有很多惊喜。
老年时,该收获什么收获什么,所有的收获都是自己播种的,不贪不怨不悔……
任何时候,多干一些,多想一些。人既然活在这个世上,总要有些信仰,要相信岁月总不会辜负不辜负岁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