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六次咨询中,第一个感受是,在对课程还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具体的框架,甚至咨询流程也不是很清楚,在前两次咨询过程中有点无头苍蝇的感觉,不知道要从何入手。但是经过小组协商我们定下了咨询流程大概如下:①初诊接待,了解来访者主诉以及告知来访者咨询设置和保密协议相关事宜;②巩固治疗关系,了解来访者成长史;③继续巩固关系,深入了解成长史的细节部分;④了解来访者近况,对行为问题作出分析和总结;⑤针对来访者求助的行为问题给予治疗建议,并提出咨询即将结束;⑥对来访者行为问题改变情况进行评估,如果效果良好则停止治疗并且试图减轻来访者依赖;反之则对咨询进程进行适当调整。
但是在咨询过程中由于互相都是认识但算不上熟悉的同学,讲到敏感的或者是隐私的问题时可能触及强烈的情绪反应,对于不专业的我们不能够很好地对来访者进行安抚,同时暴露了很多隐藏在阴暗处的自我,有时候也会觉得三人小组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可以互相倾诉的地方,每周约咨询,十八周下来看起来觉得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会很亲密,但是实际上在咨询结束之后可能会比较尴尬的是,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模式相处,说是朋友可是平常也很少接触,说不是朋友的话却在咨询的时候讲了很多心里话。
而且在前三次咨询,总的来说并不非常顺畅,因为大家都不清楚流程,只能自己摸索,在做咨询的过程中常常会卡住,讲着讲着就会被来访者的思路带偏,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进行,怎么将话题拉回主线,或者怎么去收集资料。整体看起来没有正规咨询的感觉,正规的咨询会有很多不可预估的情况出现,而三人小组中是由于作业而联系起来的,往往来访者会配合咨询师的思路去说一些咨询师想知道的东西,或者是咨询师期望的反应。
当做到第三次第四次咨询的时候话题便终止了,因为第三次咨询已经几乎把求助者的成长史挖了个透,已经找不出什么很有价值的东西,在第四次咨询中回归主诉,结合成长史对问题行为进行分析,但是在很大概率下我们会进行猜测,为了让问题行为有一个产生的导火索,将求助者的成长史和问题行为强行建立联系,进行语言暗示,说得头头是道,仿佛把求助者也忽悠住了,而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我们无法知道。
其实把治疗方法放在第五次咨询可能有点稍微晚了些,只用一周可能改善的效果并不好,应该提前到第四次咨询来做,第五次咨询根据效果可以进行方法上的改变或者是频率上的改变,在第六次咨询的时候进行评估,可能会更好一些。当时把治疗放在第五次是因为害怕若是将它放在第四次咨询中,可能会导致第五次咨询甚至第六次咨询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但是根据前面的反思,第四次开始治疗好像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反而对于问题行为改善情况的评估会更为全面一些。
在这六次咨询中,进行得非常地艰难,艰难在所有的过程都要自己摸索,并且不自信自己做的对不对,虽然一直都在摸索,但是对于基本的咨询过程还是弄不明白,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或者遇到突发情况时该做些什么反应,书本上的文字一到实战中就通通飞到九霄云外,脑袋里一片空白,常常会卡顿。
虽然过程艰难,但是基本的咨询技巧:倾听、共情、积极关注、支持等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在询问求助者成长史以及求助者近一周的情况时,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于咨询过程中。并且能够发现求助者话语中的多处矛盾,进行面质,发现求助者核心问题,对求助者不自信的一面进行鼓励和支持,对求助者进行积极关注,我觉得这是我除了之前提到的几点以外做的比较好的方面。
心理学于我而言是一品调味剂,它能够帮助我体察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感受,传达自己的热情。在接触之前我以为它就像读心术一样,所以我对它产生了兴趣,但是就目前来说,心理学跟我想象的很不一样,我甚至很难用这些技术去帮助身边的人,因为我觉得我还不够理解,还不够熟练,我对自己信心。
从大二开始接触心理咨询,其实内心很抗拒,因为这需要我去扮演知心姐姐的角色来与他人交谈,在我的印象里能够扮演这种角色的人都比较成熟稳重,并且善于倾听,善解人意,善于出谋划策,而我跳脱的性格恰恰不是能做这种事情的人,所以每次上实训课我都很害怕做咨询师,这会让我感觉坐如针毡,一分一秒都很难熬,特别是看到别人能够很好地表现,自己却做得一塌糊涂,心里非常受挫。但是经过大二那段时间内心煎熬,不断地说服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去接纳,现在我已经开始渐渐接受了心理咨询,虽然觉得还是很难,但是至少我看见了自己的进步,能够完整地做完这样的一个个案,我觉得自己还是很了不起的。
从逃避到接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接纳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从掌握到熟练,又是另外一段长远的路,我不知道我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看着别人在这条路上奔跑,而我还在后头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回头,但是我原意去尝试,去突破,去挑战。我也曾幻想过自己坐在心理咨询室里接诊的模样,闪着光芒,不甚清晰。我甚至不知道我会不会走这条路,但是走走看吧,也许这就是最适合我的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