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基本功是望、闻、问、切;戏剧演员的基本功是唱、念、做、打;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则是听、说、读、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要“平等对话”,不少语文教师将“平等对话”作为自身懈怠、偷懒、不求上进的挡箭牌。殊不知,在“平等对话”中,我们依然要追求教师的权威,这种权威不是课堂上的话语权,更不是“一言堂”,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靠教师自身的深厚学养自然而然形成的。将来,不学无术的教师是无法在讲台前立足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多方面的,爱听、善读、能说、会写,应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教师要加强教师素养的“四化”建设。
一、听的自觉化
倾听,是亲近自然的方式;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倾听,是净化心灵的艺术……语文老师要善于、倾听乐于倾听,在听中增加才思、提高能力、丰富学养。
听同行的随堂课,听专家的示范课,听名师的观摩课,你会体会到开讲时“一语天然万古新”,导入处“未成曲调先有情”,点拨做到“要把金针度与人”,结尾追求“能探风雅无穷意”……此外,诸如不同内容的全盘调度,重点非重点的合理统筹,难点的适当分散,疑点的巧妙处理等,缤纷亮点常令人目不暇接。听各种讲座,听学生的声音。语文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听的能力。要能听并听懂其他人的表述,通过听掌握课堂情况。要保持经常听课的习惯,善于从听课中学习并发展自己。
素养,依靠修习涵养,得益于平素供养。须日积月累,须持之以恒。听说读写皆有缘,四样一件不可丢。
二、说的生态化
冯为民老师说:语者,吾言也。语文教师的“语”当然指“语言”,而且特指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师作为一种培养学生母语能力的特殊人员,尤其需要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既能运用课堂语言讲解,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使学生身心得以灌溉与滋养;也能对教材进行朗读,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练好普通话,要像演员海青把石子含在嘴里那样下工夫;向于漪老师学习,锤炼课堂语言。我们听她的课就是一种语言享受,是因为她的上课语言都要经过“三关”打磨,即先把上课要讲要说的话写下来,把这些语言润色为书面语言,为了上课表达的需要,再把这些书面语转换为口语。我们语文老师都要追求这种说的生态化,让自己的语言表达从最初的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到富有感情,有感染力,进而富有个性,体现自己的独特风采,让课堂成为学生感受语言魅力、享受诗意语文的乐园。
三、读的专业化
“读”与“思”是写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其实是一个人知识水平与思想修养的综合外化。语文教师写不出文章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读”和“思”。“读”和“思”犹如船的两只桨,一个教师要想让自己的事业之船劈波斩浪,就要修好自己的两只桨。读书永远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之需,是满足内心渴求的最佳途径,“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凯勒)。
读什么?读专业快餐,读综合类、语文类教育杂志;读教育网站,同仁博客,在那里,可以认识语文名师张玉新、董一菲、王君等;也可读名师的上课视频,研究他们现场处理的技巧。从他们身上能找到奋斗的方向,能激发斗志。
读语文专著。一位老师说过:语文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没有对这个学科基本的了解,没有踏踏实实的学问,就没有发言权。你没读过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等大师的作品,就等于剥夺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发言权。读钱理群、孙绍振,读余映潮、黄厚江……从这里汲取营养,温润自己的课堂。
还有就是补底子的。郭志明先生说,要做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读一些哲学、美学理论。此言甚是。阅读哲学经典和美学经典,《论语》、孙绍振的《名作细读》《文章学》、周国平、余秋雨、于丹……从囫囵吞枣,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到渐悟其妙,不断地填补先天的缺隐。
四、写的常态化
在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中,会写是基础,是前提。会写,势必会读;不会写,也就不会读。这一点已得到语文界较为普遍的认同。叶圣陶就非常强调教师自身写作经验的作用,他说:“自己动手写,最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自己的真切体会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就会更透彻,指导就会更恰当。”他认为:“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
写什么?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只教不研,我们只会是教书匠;只研不教,只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具有反思意识的教师能通过自己教育中的案例分析,对自己的教育活动持一种‘健康’的怀疑,即有主动的‘问题’意识。”在分析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专业知识的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语文教师终身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冲动。
写什么?写下水作文。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倡:教师下水方能“深知作文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南京十三中的曹勇军老师认为:教师下水“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可以有效地促进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提炼教学语言”,这的确是中的之言。李镇西老师的下水作文后来有很多变成了铅字就是明证。
写什么?写听课反思。我们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借其长为我所用,见其短以之为鉴。听课后应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考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反思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又将如何落实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
也可以记事,把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记下来,其中一定有很多闪光的、值得品味的东西;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散文、杂文、小小说、诗歌都可以试一试;可以写教师日记,把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感触记录下来。在这几点中,写教学日记是老师最大的优势,对教师来说,“记了一、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日记,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初荷老师的四本专著就是教学日记的结晶。
窦桂梅老师说:身为语文教师,不读者不知其可也,不写者不知其可也。一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专业发展的记录,实际上就是这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王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