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敏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定位与出发点是什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何提出这样的总体目标,其定位与出发点是什么?
1.回归教育本原,追寻知识学习与生活意义的契合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本身。即打破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割裂状态,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为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寻求意义生成的源泉;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生活意义追寻找到最佳契合点,促进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并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各种关系,增强价值体认,树立爱国情怀,将对社会的整体认识、国家的责任和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发展结合起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树立责任担当精神,深化对社会规则、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理解;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开放的教育活动,把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爱好量于核心地位,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走近社会,围绕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展开广泛的实践探索。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探究和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场域,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以释放,在主动的探究实践与服务行动中释放情怀,发展志趣。
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诉求之一。“动手”与“动脑”结合才有创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将创意和想法通过动手操作与实践付诸实现,以解决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创意物化”目标维度,旨在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锻造与培养,促进学生个体通过认知世界,利用工具在特定情境中操作实践,并物化为制品或作品,追求将实践价值、实践动机、实践思维、实践技术、实践方法与实践成果有机联系且融为一体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如何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一个分层次多级别的目标体系,从三个学段、四个方面明确目标具体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同时给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明确导向,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直接依据。其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指明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达到的总体要求以及每个学段的具体要求,为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提供导引与方向。其中,总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维度,建构立体化、进阶式与螺旋上升的整体目标体系。
学段目标则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线,整体遵循纵向贯通、横向统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既体现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性与层次性,也体现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横向统合性。比如:责任担当维度目标的建构,从小学阶段关注个人自理能力的养成,到初中阶段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发展,到高中阶段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体现了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感的渐进发展与提高。再如:问题解决维度目标的建构,从问题来源与主题生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问题研究结果呈现,体现了不同学段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递进式发展。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具有整体性,彼此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相互融合与促进,通过内在的统合与联系,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如何达成与实现?
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从应然状态转化为实然状态?如何达成与实现目标?这些都成为学校课程规划与开发实践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1.体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形成实施合力
我们应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学生的亲身参与、服务他人,会促进学生建立自我认同与归属感,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愿望和动力。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多样化活动,对增强学生的价值体认,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学生主动服务他人与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养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师需要达成共识,有效提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力度。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整体规划学校课程
学校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整体把握学校课程结构,加强课程整体规划。首先,学校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统一起来,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其次,在课程目标规划方面要强调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凸显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再次,倡导通过课程整合,将各专题活动的内容链接起来,从而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广度与深度。
3.基于持续性发展目标,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与学习场域
学校可根据探究问题与活动主题,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现场开展探究与服务实践行动;要合理安排时间,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空环境,拓展学生的学习场域,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同时,学校还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有利于培育学习共同体的环境,让学习者在开放的时空场域中,在合作建构的学习情境中,体验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融为一体的学习过程,实现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最终形成学习力与社会力。
4.加强评价研究,把评价过程变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
目标达成既需要评价测量,也需要评价促进。因此,要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核心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具有独特性,学校可整合课程、教学与评价,把评价过程变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此外,学校要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独特性,加强评价关键问题的研究,以破解评价难题。
对于学生而言,评价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持续进行探究、体验、反思与行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达成平衡,能够有效聚焦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与收获,以增进学生进一步探究的信心。对于教师而言,评价在于促进教师持续地投入,富有创造性地探究与指导行动;学校也应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管理制度,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发教师的参与动力,并提供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