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有效设计教学活动》专题学习材料

《有效设计教学活动》专题学习材料

话题一、

解读《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名词解释

1、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有机结合。它对应着三个问题:

一是所发生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意义?是否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

二是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能被学生高比例接受?是否最大限度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任务中去?

三是所占用的教学资源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是否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

总之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2、教学活动

狭义的教学活动是指学校内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并对这些环节提出质量要求。

教学活动构成的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六个要素。这些要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他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又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学习目标确定后,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就值得肯定。主要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讲授、讨论、实验、科学探究、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阅读材料、练习等。

话题二、

教学活动低效的行为及原因:

1、淡化了学习主体

有时为了扩大参与面,多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就将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满堂动”,问题不论难易都让学生逐个回答,全部动手,------讨论,貌似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课堂参与度“高”。但这样导致简单易得的知识重复率高,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活动浮于表面,没有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学生不会学,不懂学,乃至于学不好,学习效益差。

2、三维目标的割裂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

(1)、“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的;

(2)、“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的、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的;

(3)、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忽视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3、教学活动的外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典型表现在:

(1)“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

(2)小组合作学习有形式却无实质,在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和碰撞。

(3)、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索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假探究”。

4、预设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急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

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的知识,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活动

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话题三、

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复杂的智能开发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那么,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

(一)、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能保证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落实。

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实际上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起着指引作用,无论是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还是活动方式的运用,都要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设计教学活动的灵魂,是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是一堂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

(1)、为什么以教学目标为“灵魂”。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活跃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彰显着新课程的生机与活力,也说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纳与认同,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和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虚化、软化,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

①、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

一方面是备课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在没有真正明确目标之前,就把精力放在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活动设计上;另一方面是教学中过分追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实际却淡化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②、教学目标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理性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和认知水平,完全凭自我理解或经验确定。

(2)、如何抓住“灵魂”设计教学活动

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教学指明方向。教学活动的进程是富有层次与梯度的,是由浅入深展开的,是由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不同水平决定的。在一节课中,我们要根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不同来有序安排教学活动的进程。

②、过程目标和方法目标教学活动的内容有指导性作用。教师要充分的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方法,制定过程目标和方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应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与方法。

(二)、对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设计,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教学活动组成的。一个个教学活动好比是一颗颗珍珠,各活动间的联系则是串联珍珠的丝线。因此我们要对教学活动间的联系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总结回味上一个活动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的愿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寻找规律,使之有新的的发现和创新。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三)、设计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对活动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要有预案。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他们思维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教师在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对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设计的问题有深度、有启发性;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符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的问题要能培养学生演绎、逻辑思维和实验归纳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我们的设计还要注意到情感目标教学活动方式的指导性作用。物理课堂中的情感目标包括很多。例如:对物理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能倾听和理解他人的看法,互相接纳、赞赏、分享和互助,在彼此的关心和交流中,获得归属感和成功感;在物理学习活动中体会到物理之美;通过物理学习活动,开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些情感目标的实现,都是在教学活动中完成的,要避免出现情感目标“贴标签”的现象。

话题四、

如何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

1、依据课标和学情,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要依据课标和学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实际;

②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

③是教学目标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甚至整个学段的总体教学目标中思考,要有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针对性。

2、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

   在确立教学目标后,首先要思考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

一方面,要做好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明确重点;

另一方面,要结合校情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挖掘教学资源,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具有地区特色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一节课教学过程分解为几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从整体上进行设计,活动之间应强调逻辑性、递进性,做到环环相扣,为每个教学活动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和探究活动。在活动和情景的创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下因素:

①要注重活动的内涵,活动要有针对性、深刻性,要切合教学内容;

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为学生体验留有空间,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留有空间,为学生的实践创造留有空间;

③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具体步骤,学生可以做些什么,教师可以做些什么;

④处理好预设和生成关系,在进行活动预设时,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生成的机会.

话题五、

案例分析:浮力的应用------“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下发的案例)

评析要点:

在这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注重了对教学活动间联系的设计。

1、播放视频材料“泰坦尼克号”沉船片段引入,给学生以震撼,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而教学活动最后一个环节以利用浮筒打捞沉船作为结束,既做到了知识的前呼后应,又做到了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突出了学科特点,将“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这一特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2、“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本质都是在浮力和重力上做文章,通过改变重力和浮力大小的关系,以及施加外力,来实现浮沉状态的改变,看起来零散的内容,通过“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与“受力分析”一起,形成两条主线。教师把一个个教学活动,如同散落的珍珠,用线穿成串,形成一串美丽的项链。

3、让学生用鸡蛋做实验,来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寻找规律,使之有新的发现和创新,不仅挖掘了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同时还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逐步提升,探究能力增强。实验比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大量的实验,更直观、更具体地解答了学生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了理解,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分享: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词条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词条  有效  有效词条  专题  专题词条  设计  设计词条  
教师

 学生安全责任协议书

尊敬的家长,请您认真阅读本协议。为加强我校学生的管理,确保您子女的安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与您签定《学生安全责任协议书》。家长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应对子女的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