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对老师存有偏见,认为老师就应该是冰清玉洁、毫无瑕疵的,稍有一星半点,便口诛笔伐,直欲灭之。对教师有更高的道德期待,这是可以理解的。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因为沾上了“文化”二字,也确实应该有几分高洁,不然就亵渎了这两个字,更何况加强文明修养,提升道德水平,也是教师的职业要求。
但是老师也是人,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自然也会偶有不足与过错,以神的标准来要求老师,容不得有半点瑕疵,实在是说不过去,更何况有的人根本就是鸡蛋里挑骨头。
比如某中学某班家长群里,班主任发了一条通知,后来被许多信息淹没。有一个家长没及时看,就在群里问。班主任一时没有回答,就被指责回复不及时。群里另一老师为班主任申辩,与家长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最后一冲动,说了句“通知了不看怪谁”,结果被家长上升到“个人素质问题”加以指责。
谁都知道微信群通常设成免打扰模式,不像电话那样能随时接听,所以怎么能一定做到及时回复?这不是吹毛求疵是什么?既然急于得到回复,那为什么不打电话问呢?这就是人们惯常的心态,总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从不想着先去理解别人。
社会对老师的偏见,还表现在对老师清贫与否的关注上。老师是一群凡人,这群凡人大多没有修仙成佛的打算,所以不会刻意去消灭自己的七情六欲。物质享受是每个凡人的基本欲望,何况还有家庭责任在身,所以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老师一般不会甘守清贫。
老师应该清廉,却不应该清贫。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耻也。”我们国家现在繁荣昌盛,实为“有道”之邦,当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教师贫困绝对不仅仅再是个人的耻辱了……
为了稳定师资队伍,给教师涨点工资。但这似乎并不为某些人所乐见,人们似乎更喜欢看到“无私奉献”的老师。“老师就该清贫”的定势被打破,似乎成了社会难以承受之重。很多人诧异,诘问为什么,说老师风不吹头、雨不打脸,凭什么拿那么多钱?老师一年才上几天班?一天才上几节课?放假不工作凭什么还给钱?
按现在的一些人的心态推理,如果有人提出暑假不发工资,估计会一呼百应。只是想不明白,老师贫困对社会究竟会有什么好处,难道老师整日为生计忧愁,这样就能把学生教得更好?难道教育会因老师贫困而飞速发展吗?
还有现在的课后服务,老师付出额外劳动,理当获得相应回报,何况这也是教育部明确允许的,但尽管老师实际上只得到了点象征性酬劳,许多家长对此却仍不能接受。校外培训机构每月一两千,家长高兴消费;学校每月四五十,家长口诛笔伐。
对于小学老师,部分人还有这样一种偏见,认为小学老师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初中毕业就能教,所以拿钱多更不应该。曾经有一位家长就这样说一年级老师:不就教个ɑ、o、e、1、2、3吗?有什么难的?给我也能教。
是的,小学知识的确不太难,尤其是低年级,初中成绩不错的人还确实能教,在以前不就是这样吗?可是许多人不知道,专业的教与非专业的教,之间是有着巨大差别的。非专业教给学生一个点,专业教给学生一条线;非专业教在眼前,专业却能教在长远。
退一步讲,如果非专业也能和专业一样教得好,那为什么世界各国还要专门培养教师呢?每个国家的领导人可都是精明强干的,不会也不敢乱花冤枉钱。而可笑的是,许多人看不起小学老师的工作,却还要想方设法,把自己孩子从代课老师的班里调出来。
三百六十行,行行为吃饭,教师这一行也不例外。现在是和平年代,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选择当老师,首先是为了生活。虽然很多人在后来的从教生涯中确实爱上这一职业,把职业当成事业去努力,但仍会考虑生活这一因素。
所以,家长应该以平常的心态去看待教师这一职业,要从他人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教师这一职业。不切实际地对老师严苛要求,即使不是心理问题,可能也会造成心理问题。
如果社会偏见持续,并愈加严重,迫使老师人人自危,伤害的不仅仅是老师,也是整个教育,而实际上最后承担恶果的,一定是具体的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社会偏见不除,等于自我伤害。所以当下的教育,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政府的投入,而是社会在监督的同时,对老师予以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