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不少单位拉开了职称评审大幕,各高校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科研成果盘点。不管是评职称、发论文,还是选拔人才、评估学科……如今,众多评价都绕不开四个字——“同行评议”。当破除“五唯”顽瘴痼疾达成共识,这项评价机制更是被寄予了“学术守门人”的厚望。但不少学生、学者却对同行评议制度的进一步推行持不同意见,有人忧虑在现有学术生态下,同行评议会演变为学术权威的“一言堂”,还有人担心“清理了‘唯论文’,迎来了‘唯关系’”。(1月12日 光明日报)
同行评审不仅是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小学校职称评审的一种模式。工作干得好不好,学术能力强不强,不应该由个人说了算,应由同行专家定性。但是,同行众多,头戴光环的也不乏其人。为此,明确哪些同行能担此重任,明确相应的评价标准,是确保同行评审科学公正的关键。
中小学的同行评议基本都采用教师投票的方式,票多者就是参与评定的“同行”。这种方式相对较为客观公正,但并非没有缺陷。票多的“同行”,大多都是人缘较好的教师,被选出的专家未必是真专家。另外,这些“同行”都是体系中人,要接受学校的领导,而评定组组长又多由学校一把手担任,在评定过程中,难免会受领导指示的影响,直接影响评价结果。
弥补“同行评审”的漏洞,保证评审结果客观、公平、公正,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同行”不能是本单位的同行。本单位的同行有人情因素在,还有来自学校的影响,难以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可由区域主管部门选出专门的评定专家,组成人才库,学校进行评选活动前,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取参与评审的同行。
要敲定评价标准。评定标准不能“一刀切”,各单位要制定切合本单位实际的评价标准。哪些指标可以作为教师评价标准,哪些应当去除,不能由领导说了算,要交给教职工代表大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划出评价标准的最大“同心圆”。
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评价的流程是否科学,标准是否全面,评价能否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进行,主管部门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派人全程参与,以保障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种评价模式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评价改革要做得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大程度地保障评价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