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论坛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南方某地的一所小学,足球成绩特别好,学校足球队年年在当地拿金牌,以至于有一天,这所小学的校长突然不知道在校园足球开展方面该追求什么,不知道还能继续干什么。他向吴键求助,请吴键出谋划策。吴键反问了这位校长一个问题:“你教孩子足球,就是为了拿金牌吗?”这位校长为此茅塞顿开。(1月5日中国青年报)
教孩子足球,到底是为了什么?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全面、准确把握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只有知道“为什么出发”,学校体育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否则,学校体育必将走进死胡同。
可是,受金牌至上等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功利化严重,将目标窄化为“在比赛中夺得奖牌”“在考试时获得高分、满分” 。为了达成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与训练都围绕提高竞赛和考试成绩这一目标展开,都要服务、服从于这个目标。如果目标没有达成,体育教学便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在这些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虽然明确,但不准确。说到底,还是没有真正弄清楚教孩子运动到底是为什么,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
学校体育教学只追求夺得奖牌,或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是一种“捡到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学生没有享受到体育的乐趣,更没有在体育运动中锤炼意志、健全品格。
近段时间,两段有关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视频火了——一位是摔倒在起跑线上,但奋起直追,最终夺得比赛冠军的北京短道速滑小选手;另一位是在5米跳台上踌躇了10分钟,最终迈出勇敢的一步,以完美姿态入水的上海跳水小女孩。体育的力量在这两个孩子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每一位旁观者感动。大家感动的点不是夺得冠军和完美的姿态,而是他们顽强的意志。这就是体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冠亚季军奖牌,都只是学校体育的副产品。学校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四位一体目标”: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以此为目标,学校体育教学就不会以提升学生体质、提高竞赛成绩为根本追求,而是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基本遵循。唯有如此,学校体育才能回归本义,学校体育的地位才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