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荤鸡、素鸡、耐鸡、自鸡……这些不是什么新开发的鸡肉食品线,而是当今学龄儿童父母圈里人尽皆知的育儿“黑话”。所谓“鸡娃”,就是给娃“打鸡血”,不停安排学习和活动;“荤鸡”,就是主攻语数外等重点课程;“素鸡”,就是通过体育、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的方式丰富履历,曲线“鸡娃”;“耐鸡”,是指娃能经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强度学习任务;而“自鸡”,则是指娃自我加压,主动给自己安排更多的学习和活动。(1月5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如今,知识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之心也更加迫切。近日,北京市某区某名校一初一实验班新生家长列出的孩子初中三年规划引发热议。这个12岁的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包括:全国创新思维比赛三等奖,工信部电子学会机器人2级,中国美院速写8级,校运动会短跑冠军,且校内7门学科考试单科成绩均不低于85分。12岁的孩子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让很多家长羡慕不已,也让很多家长焦虑不已。“鸡娃”的潮水越涌越猛,精英教育愈演愈烈,也越发凸显了家长的教育焦虑。
天才少年固然值得祝福和赞美,我国科技发展也需要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专长的“偏才”“怪才”,但智力和禀赋超常的儿童毕竟是少数。因此,不宜盲目追捧“天才少年”的成长模式,精英教育并不适合所有人。面对天才少年和精英教育成果,家长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要充分了解自家孩子的个体实际,因材施教。
教育孩子没有灵丹妙药,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也不能无视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过早抢跑,不能因盲目追崇“天才少年”的成长足迹而揠苗助长。
面对越涌越猛的“鸡娃”潮水、愈演愈烈的精英教育,家长要正视现实,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和个体差异,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循序渐进。不顾实际,盲目选择低龄化、高强度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