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学校迎接本学期检查,所有做过的试卷都放在家里!”“检查组要来,学校文化墙上再贴几个标语”……为了迎接检查,部分学校要求老师通知家长和学生,一律将“不在规定范围”的教辅材料带回家,老师和学生停下教学,进行自纠自查,各个班级都要求将出现等级名次的卷子带回家。(12月24日 新华网)
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进行必要的检查,有助于学校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教育检查能够看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最真实的一面。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正如报道所言,为了迎检,学校要求学生将“不在规定范围”的教辅材料带回家,有些学校甚至提前准备好了“阴阳课表”……这种“检查来,作业躲;检查走,作业多”的迎检模式,在各地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
面对上级部门的检查,学校玩起了“藏猫猫”,刻意规避问题,显露成绩,这样的检查又有什么意义呢?面对学校的“藏猫猫”游戏,我们需要反思以下问题:
教育检查是否有必要事先让学校知道。在很多地方,相关部门检查之前都会下发文件,告知具体的检查时间,并通知被检查单位做好迎检准备。在学校片面追求迎检结果的观念下,这种提前告知的检查方式能看到真实情况吗?
教育检查是否有必要让学校提前准备。现在的很多检查都采取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的方式,为了迎合检查,学校不得不停下正常的教学工作——打扫卫生,制造现场,整理迎检资料……天花乱坠的汇报、眼花缭乱的展版及标语、目不暇接的迎检资料,这些“官样文章”有多少真实价值可言?
教育检查是否有必要集中进行。每到学期末,尤其是年末,会议多,检查也多。会议太频繁,检查太集中,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乱,学校领导和教师疲于应对,哪里还有精力抓管理、搞教学?
过多且流于形式的检查,让学校和教师苦不堪言,但又无法推脱,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检查应该是务实的。上级部门应根据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专项督导和检查,帮助学校发现问题,督促学校整改,助推学校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检查不必事先通知,不必兴师动众。事先通知、兴师动众的检查,不仅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还会影响检查效果,难以发现问题。
整合检查内容,精简检查项目及次数。学校工作很繁琐,涉及内部管理、德育安全、教学教研、环境卫生、后勤保障、家校协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如果每项内容都安排检查,且集中在期末、年终,将严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
检查要有目的,避免走过场。务实、有效的教育检查应根据实际,安排相关专业人士深入学校明察暗访,就发现的问题与学校交换意见,督促学校及时整改落实,而不应是为了完成检查任务进行走马观花式似的检查。走过场式的检查,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遭到学校的抵触和虚假应对。
端正检查作风,防止整人、害人。检查的目的在于,帮助学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惩治。为此,教育检查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不以检查的方式整人、害人,不以检查的方式打击报复人。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