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地方启动了“青蓝工程”,开展师徒结对帮扶活动——青年教师拜经验丰富的教师或骨干教师为师,一师带一徒,师徒互动,教学相长。在一些学校,“青蓝工程”成为能力提升工程,不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骨干、当地的名师;许多“师傅”在“后浪”的推动下,焕发出职业第二春,成为校园的“常青树”。
在此过程中,也有些青年教师刻意模仿师傅的教学风格,一味照搬师傅的教学招式,甚至连服饰装扮也与师傅一模一样,尽管超越了自己,却没有超越“师傅”。
日本有一个天才书法家,9岁参加日本青少年书法展,引起了强烈反响。在随后的二十年间,这位小神童临摹王羲之的书贴成瘾,把自己的书法个性磨得一点不剩。尽管他的字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在艺术家眼里,他的作品只能算是仿制品,没有任何鉴赏价值。这个故事印证了吴昌硕的观点,“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青年教师拜师求教也是如此,徒弟不能照搬师傅的教学特色。从徒弟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到师傅的影子,但不能成为师傅的影子。因此,在拜师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不能鹦鹉学舌,更不能东施效颦,丢掉自己的教学个性和特色。
其实,青年教师是与众不同的潜力股,他们不仅能追上师傅,而且有能力超越师傅。那么,为何有些青年教师没有“胜于蓝”?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只求“似”,不求“破”与“化”,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从而失去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拜师求教,重在扬长补短、取长补短,使自己的长处更“长”、短处更“短”。在成为名师之前,青年教师先要成为“明师”,即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规划,找准生长点和发展区。只有这样,才能够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才能够学会取舍,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教学风格。只有这样,徒弟才能够“进”和“生”,成为教学骨干,延长职业生命。
此外,师傅带徒弟,要跟徒弟约法三章,鼓励徒弟“破我”,乃至“化我”。更为重要的是,在指导的过程中,师傅要为徒弟竖梯子,引导徒弟朝着新的高度攀登,而不是画圈子,限制徒弟创新与创造的思维,让徒弟失去自主而自由生长的空间。
“化我者生,破我者进。”师徒只有深谙其道,并践之于行,“后浪”才能够推“前浪”、超“前浪”,同时,“前浪”也能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