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对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539号建议的答复内容。针对其中“全省统筹盘活教师事业编制存量,优先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的建议,教育部表示将会同相关部委,督促、指导各地统筹盘活教师事业编制存量,优先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逐步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师资紧缺问题。此举不仅解决了连片特困地区教师数量供给问题,也有效解决了这些地区教师质量的供给难题。
据了解,对区域教育而言,在事业单位编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教师编制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学龄人口逐步增加,各地小学段教师缺额问题日益凸显;二是各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逐年提高,尤其是公办园占比逐年提高,短期内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统筹尚无支撑,学前教育编制供给极度紧张,为缓解矛盾,一些地方只好统筹义务教育教师编制;三是增加教师编制供给,必然增大地方财政压力,在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会成为各地首选,也必然成为各地增加教师编制供给绕不开的难题;四是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趋势下,城市挤、乡村弱的问题无法回避,乡村学校尤其是山区乡村学校小班额挤占教师编制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一些地方积极探索了机动编制、编制周转池、“教师专户”等方式,盘活区域内的事业单位编制存量;一些地方还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有效盘活了教师内部编制存量。但不能回避的是,教师编制供给不足仍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揆诸现实,对教师而言,编制不仅意味着待遇的提升,也与职业幸福感和吸引力有较大关联。据了解,一些地方公办学校(幼儿园)在编教师和非在编教师待遇差距较大,少数地方聘用教师收入仅为在编教师的1/3,所谓“同工同酬”在现阶段仍然只是个“概念”。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高校毕业生,还是毕业生家长,多期待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这样一来,编制就不再是简单的人事管理的“字符”,而是集聚多种要素和价值的“综合体”。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是不争的事实,顺应城市化、工业化的趋势做好教育资源的统筹,是各地必须科学谋划精细实施的课题。眼下,虽然国家和区域层面都在强力推进地区间均衡发展,但连片特困地区的吸引力大概率不会增大,为此,要用好“有形的手”,以弥补“无形的手”带来的资源配置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