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县管”不能过度干预“现管”

在49个“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下,目前已有15个省份出台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通过“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这些地方提高了编制岗位等使用效果,一些边远山区学校教师得到足额配备,缩小了城乡、校际间教师队伍水平差距,促进了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均衡、优化配置,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尤其是音、体、美及英语等学科师资紧缺的压力,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从政策设计的初衷来看,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够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但是,一些地方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优秀骨干教师扎堆去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校长权力过大,教师内部矛盾大、挫伤积极性等。改革不仅没有收到效果,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县管”成为了“现管”——事无巨细样样管,没有抓住改革的“牛鼻子”,导致“校聘”处于无序状态,偏离了正常轨道,背离了改革初衷。

“县管”成“现管”,对“校聘”干预过多,学校会失去自主权。推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要抓关键,按照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校办学活力的意见》的要求,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学校人事工作的自主权,扩大教师聘用的自主权,扩大职称评聘自主权,扩大绩效工资分配的自主权,落实经费使用权,从而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动力。具体而言,需抓住以下关键点:

一是选准校长,落实“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导演。我们常说,一名优秀的校长就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推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问题都集中在“聘”的环节,除了与“县管”干预过多有关外,还与校长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作风不硬有关。

“校聘”变为“校长聘”,不是任人为贤,而是任人为亲,不是校长权力太大造成的,而是用错校长的结果。如果校长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现管”能够独当一面,“校聘”就不会出现系列问题。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能够将其化解在萌芽状态,不会让矛盾激化、升级。因此,推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前提是选准校长。

二是争取编制,解决“用人荒”。教师缺编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县管”不应把缺编难题甩给学校,要求学校内部挖潜,而是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尽可能足额配备教师编制,以便学校有教师可聘,且能够聘到急需的学科教师。同时,还要培植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以便更多的教师脱颖而出。

三是排除阻力,畅通改革之路。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也不例外。在“聘”的环节,不盲目开展教师全员竞聘,不机械地搞“推倒重来”“末位淘汰”等,也会出现棘手问题。因此,“县管”要成为“排雷手”,为“校聘”提供政策支持和支援,及时排除阻力和干扰,以保证“校聘”有序进行。

在推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县管”不能好为人师,以指导的名义过度干预“现管”和“校聘”。过度的干预,不是指导,而是干扰,为此,“县管”不妨“大事不含糊,小事装糊涂”,给予学校较大的自主权,让“现管”在“校聘”中唱主角。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县管”不能过度干预“现管”  干预  干预词条  过度  过度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