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没时间管,学校又没食堂,相当一部分城市上班族会选择校外午托班保障孩子吃饭、午休。多年来,藏匿在城区街头巷尾的一张张“小饭桌”成了不少孩子放学后的主要去处。由于普遍无证无照、行业鱼龙混杂、食品安全风险高等,校外“小饭桌”饱受诟病。离了这些“小饭桌”,不少家长工作日托管孩子又极为不便。(11月2日 半月谈)
在一些中小学校附近,设立“小饭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点多面广,“小饭桌”监管涉及多个部门,教育、消防、民政、市场监督、卫健部门都有监管职责,但又没有明确的监管任务,“多头监管”成了“无人监管”,“小饭桌”管理成了真空地带——食品安全与卫生无从保障,服务态度差,消费价格高,安全隐患大。
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一些地区开始全面治理“小饭桌”,对无证无照、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小饭桌”予以联合清理。但是,“小饭桌”设置的临时性、隐蔽性、不稳定性给治理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边清理,那边开张。
“小饭桌”屡禁不止,原因在于其市场需求。“小饭桌”虽然条件简陋,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让孩子中午能够吃上热乎饭,有休息的空间。
治理“小饭桌”,要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思维,切实为人民群众着想,不能无视群众的需求一禁了之,要多管其下,全面发力。
一、以政府供给替代民间服务。治理“小饭桌”,要为有午餐需求的学生提供服务。因为学校午餐供应缺失,将学生午餐推向社会,才造成“小饭桌”的大面积泛滥。治理“小饭桌”,要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开办食堂,提供午餐供应。也可通过开办政府午餐服务公司的形式,为学校配餐,保障学生的食品安全。对于午餐服务以及午间管理,可适当收取相应的费用,由政府补贴,以保证学校午餐服务的公益性。
二、以常态监管替代游击治理。一直以来,“小饭桌”治理多采用游击治理的方式,这种治理方式很难起到实效。强化“小饭桌”治理工作,首先要公开承认“小饭桌”的合法化,出台“小饭桌”经营许可标准,为符合安全卫生条件的“小饭桌”颁发经营许可证,将其纳入常态化监管体系。教育、卫健、市场监督、民政等部门要定期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学生安全。对于无证经营的行为,要加大督查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三、以公开透明提高服务质量。无论是政府供给还是民间服务,都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从政府招标采购到经营许可审批、常态监管治理,从服务收费标准到午餐食谱数量、学生满意度评价等,都要通过一定的平台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以推动餐饮质量和服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