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物质和精神的“营养”,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营养过剩,精神“营养”贫乏甚至缺失却渐成时弊,导致未成年人中“心理孤儿”现象日趋增多。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中“心理孤儿”现象较突出。留守儿童与单亲家庭的叠加,让农村中小学成为“心理孤儿”重灾区。从农村中小学学校层面来看,由学生原生家庭的不幸引发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较差;缺乏安全感,容易情绪化;自信心不足,自尊心过强,抗挫能力较差等现象较普遍。农村中小学“心理孤儿”现象对学校教育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深远,亟待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现在的中小学生家长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离婚率的快速上升的趋势反映出他们对婚姻家庭的观念在转变,在“家庭幸福”与“个人幸福”的选择上,他们往往更看重后者,婚姻稳定度远低于平均水平。
弗洛伊德曾经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心理孤儿”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情感无处释放,心事没人倾听。在这些“心理孤儿”身上,性格孤僻、叛逆,缺乏安全感,缺乏责任感,容易走极端等问题较为普遍。然而,当下很多家庭甚至学校都只在乎学生的成绩。教育成效显现的延迟性暂时隐藏了“心理孤儿”身上的诸多问题,可是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当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早已错过了解决问题的黄金时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解决“心理孤儿”的心理问题还需社会、家庭与学校联手,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体系。
首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及学校要通过宣传教育、矛盾调解、家庭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家长对家庭、婚姻的责任意识,要让他们了解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即便在婚姻无法挽回的情况下,也要把这种伤害减到最小。与此同时,积极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引导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成绩,却忽略了与其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以及精神成长上引领,不要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孩子内心世界的需求。
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工作室、心理咨询辅导室及少年宫的功能,积极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尽可能消除“心理孤儿”的孤独感。针对心理问题较突出的学生,学校应力所能及地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充分利用班级、宿舍、小组等有利条件,让“心理孤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情感上的慰藉,引导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