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当下不少中小学校都会集中开展师德培训。培训一结束,一学年的师德教育也随之结束。
师德教育是净化教师灵魂、改造教师思想的重要途径。职业道德的修复和重建,其过程应该是漫长而艰难的。集中开展师德培训,若操作不当,很容易变成任务驱动下的形式主义。师德教育不能简单地用集中培训替代。
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少要求基层学校“齐步走”,少用专题教育和集中培训的形式完成所谓的“规定动作”,少用“不准”“禁止”等既强势又简单的禁令束缚教师。禁令可以捆住教师的手脚,但难以凝聚人心,更难转变思想。相关部门应尊重差异,多走进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发掘、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并推广应用;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检查和监督,及时整改问题,鼓励各校多做“自选动作”,促进师德教育常态化、个性化。
教师队伍建设先要抓好师德建设,要把师德“软实力”变成教师核心素养“硬实力”。教师的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须把师德列为重要考核内容;推荐评选各级名师,更要把好师德考核关,广泛听取学校领导、同行、学生和家长代表的意见。如此,教师才会真正重视师德修养。
新形势下,中小学校的师德教育应坚持外延拓宽和内涵深化齐头并进。外延拓宽就是要赋予师德新的意义。此前,学校只把教师的有偿家教和体罚学生等明显出格的行为视为师德不端,对教师吸烟、讲脏话、上班打游戏、重大集会交头接耳等行为则视而不见,对教师用题海战术“压榨”学生、重抓分轻育人、歧视成绩中下等学生等行为更是见怪不怪。
其实,这些“小事”和陋习也是师德不端的重要表现。学校要引导教师关注“小事”和小节,从细节入手,互相监督,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用师德支撑、引领师能的优化发展,进而反哺师德的修炼。
内涵深化需要抓好关键少数。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主动“领跑”,当好标杆:校长要带领班子成员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要求教师做到的,班子成员先要带头做到,不允许教师做的,班子成员也坚决不做;通过谈话、谈心和相互提醒等方式,多做批评和自我批评,影响和带动教师求善求美,深化师德教育内涵,从制度建设走向文化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