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日前,教育部印发《中小学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重点任务工作方案》(简称《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爱国,既是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也是一种扎扎实实的行动。落实《方案》,必须认真抓好《方案》明确的五项重点任务,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头脑。《方案》指出: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故事、战“疫”故事、先进典型事迹以及形势与政策要闻等鲜活素材,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挖掘各学科育人资源,统筹地方和校本课程,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也是各科教学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学科教学要在有机渗透上作足文章:语文学科要紧紧围绕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深刻挖掘各类文学作品中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素材,借助文学和艺术的手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中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更是比比皆是,数理化等学科中也不乏典型材料。各科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寻找学科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不断丰富德育活动的形式内容,激发爱国主义真挚情感。爱国主义不是思想政治课的标语口号,更应是一种行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方案》要求:丰富德育活动内涵,组织开展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发挥仪式教育作用,注重节庆纪念日教育,发挥团队组织教育功能,激发情感共鸣,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西方的两种道德教育传统对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一定的启发:一个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品格—习惯”教育模式,告诉孩子美德是什么,在实践中怎么做;二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传统,即理性的思辨教育模式,可以先不告诉孩子什么是道德,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理解什么是道德,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二者虽然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爱国主义,又要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爱国主义内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在春风化雨式的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积极运用校园文化的浸润功能,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文化具有规范人、凝聚人和发展人的强大作用。《方案》指出:要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加强网络德育工作,生动活泼地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处处彰显爱国主义主题,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颗花草都传递爱国主义内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无论是教学管理制度还是学生管理制度,都要强调“德”字为先,将爱国、爱家、爱校贯彻始终,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使以德立人、真诚相待、精诚团结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

注重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促进中小学生爱国行为养成。《方案》要求: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开齐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丰富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劳动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宗旨的有效途径,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大好时机。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这些品质的养成都有利于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

始终坚持协同共育,形成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协调配合,《方案》要求:强化典型引导作用、家校协同作用、部门联动作用,深入挖掘和宣传国家功勋模范人物、先进典型突出事迹,推动各类先进人物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社会各界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遵纪守法,敬业爱岗,乐于奉献,以自己的爱国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词条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词条  贯穿  贯穿词条  全过程  全过程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