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前人或同行成功的经验,可以避免在同路探索过程中少做无用功、少走冤枉路。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向名校名师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既要“进得去”,更要“出得来”。
学习活动可按照时间界线分为“入境”“出境”两个阶段,也可按照意识活动发生、发展的深度分为低位、高位两个境界。
实地调查、考察,或借助声文图像等媒介,“身临其境”观其行动操作(现实行动),闻其言语解说(理论依据),验其较长时间段行动效果(含可量化的有形成效和不可量化但可直观感知的无形成效),直观感知学习对象的操作实践,熟悉其实践工作的方式方法及操作流程,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全流程再现”学习对象的工作模式或方法技巧,原样“克隆”,这是学习的“入境”,即相对“低位”的学习阶段。
在“入境”基础上,深入探究榜样成功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精神,吸收其先进经验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实现工作科学性、艺术性和教育效益的提升,这是学习的“出境”,即相对“高位”的学习阶段。
模仿是学习的必要过程,也是学习的起点。学习名校名师,学习者首先要“进得去”,能够“入境”。“进得去”才能逼近观察,直观感知,从而全方位了解并学习榜样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运营模式”。
但是,学习特别是教育经验的学习,如果一味地模仿、套用,很容易在学习别人中丧失自我,不利于学校、教师的长远发展,还可能因“舶来”的模式、方法离开了原本契合的“土壤”,失去应有的生机、活力和效力。
因而,在学习名校名师的过程中,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吸收别人的实践经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智慧,增强自身“功力”,提高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学习名校、名师先进教育经验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