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初中生家长朋友对我说:“儿子成绩班上垫底,每次找到老师,他总是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肯好好学,这话能信吗?”我告诉他,作为家长,老师的这番话是可以相信的。按照正态分布原理,在100个孩子中,只有5%左右的孩子智力发育迟缓,5%左右的孩子绝顶聪明,剩下的90%左右的孩子应当说都是聪明的。那么,这90%左右的聪明孩子为什么有的学习成绩好,有的学习成绩差?
答案就是老师说的“有些孩子虽然聪明,就是不肯好好学”。其实这句话是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师所说的学生“不肯好好学”,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一是学习习惯差。相同的智力水平下,不同的学习习惯是孩子们在学习上拉开距离的主要原因。有的孩子课堂上反应很快,教师提出问题后,能马上想到答案,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很强,当堂所学知识能当堂消化。教师本以为这样的孩子在考试时能得高分,可是考试成绩出来后,却让人大跌眼镜。其实,这类学生并没有养成课下及时复习的习惯,学习如同“黑瞎子掰玉米”。
二是用功程度差。小学、初中知识量不大,相同智力水平的孩子之间之所以在学习水平上出现差异,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对学习的用功程度不一。
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越多,知识重复的遍数越多,记忆就越牢,运用也就越熟练。有些孩子可能很聪明,但就是不愿意课下花时间认真完成作业,也不愿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读书、练习,更不善于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学习上没有下到一定功夫,成绩自然不好。而有些孩子却不然,所学过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熟、弄懂、练会,而且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科学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差距自然就拉开了。
三是兴趣点不同。有些孩子虽然也聪明,但兴趣点并不一定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他可能对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感兴趣,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天赋,但是对文化课不感兴趣,因此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不深刻,这也是聪明而学习不好的一种表现。
四是家庭环境差。父母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榜样,有些孩子看上去并不十分聪明,但是家庭氛围很好,父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示范,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温馨、安静的环境。有了这样的家庭环境、这样的父母,孩子学习自然差不了。
美国学者科尔曼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经验、课本质量、班级规模、学校硬件设施等,与学生成绩没有直接关系。学生的成功,75%来源于其社会经济、家庭、文化背景,而这些不是教师可控的。因此,孩子并非不聪明,学习成绩差还需多方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