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钟美美”们更需要创造保护和教育宽容

6月10日,初二学生钟宇升用“乌拉旮旯·钟美美”的账号,在快手平台上发布了名为《钟老师回来啦?!》的短视频,短时间内收获超过800万的点击率。从表面上看,这是钟美美(钟宇升网名,下同)“老师模仿秀”系列作品的正常回归,但是在评论区,围绕此前风波的讨论仍然热烈。

钟美美是黑龙江鹤岗的一名学生。此前,他在快手模仿老师的喜剧向视频爆红。引起热议后,视频下架。6月2日,面对网友的猜测,钟美美出面澄清,对于“约谈”和“下架”,他表示“我删除作品需要理由吗”“谣言止于智者”。6月3日,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希望他的作品更“正能量”。不久后,他更新账号,发布了一条模仿黑龙江志愿者的视频。

此后,教育部门对他视频的评价一度成为网友讨论焦点。当学生的创造力和学校呼吁的“正能量”看似冲突之时,更应该冷静思考——孩子的创造力应该如何保护和培养?真正的教育宽容度是什么?

毋庸置疑,创造力是个体成长时期需要开发和培养的重要潜能。或许不少人认为,不加管教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方式。但事实上有研究证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需要外界的帮助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质。

创新教育领域开拓者、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米切尔·雷斯尼克在《终身幼儿园:将创造力进行到底》一书中强调,“所有孩子与生俱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并不一定能够自行发展,而是需要培养、鼓励和支持”。

未来的孩子具有终身创造力,且创造力的表现方式可以是用新技术来呈现——如钟美美,善于利用短视频进行探索和实验。因此,笔者认为,原生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都需要对孩子的创造力加以保护。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教育宽容的环境,让主体性回归孩子本身,避免用成人化的标准进行评价或干涉。

钟美美的视频,只是一个13岁孩子的表演,为什么许多人会将它复杂化?对于一种出于童心的纯粹的私人表达,成人世界似乎没有必要为其赋予诸多复杂的符号意义和过度的深层解读。

许多网友戏称钟美美的作品是“童年阴影”,其实更多只是一种调侃。在回看属于某些老师的言行时,大多数网友还是会欣然一笑。“老师抱病上课”“老师突击抄检”“占课中的老师”……视频代入感强,模仿效果好,可以称得上成功的模仿作品。而有关部门的认定,却在隐约间加上了些排他性,修剪掉了孩子关于创作的一切枝桠。

教育专家熊丙奇评论,教育部门和学校不应该那么敏感。如果艺术创作只有一种模式,就不可能百花齐放了。笔者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像《死亡诗社》中的基汀老师一样,成为激励者而非限制者。他鼓励学生站上讲台创作诗歌,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这不仅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肯定。

如今,“钟美美老师”回归了。屏幕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们可以通过他知道,最好的教就是和学生们一同成长。模仿者就像一面镜子,如果其中存在问题,也不能从镜子身上找缺陷。只有包容多元、激发天赋、避免压制,才能点亮孩子们的创造力,让孩子与师长平等对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美美  美美词条  宽容  宽容词条  创造  创造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  保护  保护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