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河南农大校长张改平委员带来的《关于为中小学生减负、大学生增压的提案》提到,“在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大学生增压,适当增加学业负担”。
近两年来,特别是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为大学生增压”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与此同时,如何科学增压也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需要明确的是,给大学生增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为给学生增压,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学生确实忙起来了,但却出现了疲于应付的情况;学生获得感不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制度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地兼容学生的不同需求。科学增压,还需在学分制度、课堂制度与人才培养制度方面发力。
课堂制度改革是抓手。大学生浑浑噩噩混日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堂管理不严格。教师对课堂疏于管理,是大学生“混文凭”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学校要对课堂教学加强管理,同时,还要完善课程考评等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加强课堂管理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管的过多、过死,否则,可能会对教师教学造成影响。另外,学校还要在提高课堂质量上下功夫,通过名师带徒、名师授课交流会等方式提升青年教师的授课质量。
学分制度改革是主线。传统课堂不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提高素养的唯一渠道,对于能够提升学生能力的“第二课堂”,学校要对其合理定位,给予一定的学分。此外,学校还要根据培养模块的性质,合理设置学分。同时,还要实行同性质学分互认机制,避免学生在同一模块浪费时间、精力。
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是立足点。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但高校不是人才的“生产车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一方面,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在了解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发现短板,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另一方面,要设立分流培养机制。自身能力和职业规划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也不同,学校要根据专业定位和学科性质,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及形式,如以系统的学术训练为主,还是以社会实践为主等。
给大学生合理、科学地增压,需要高校反思、检视当前存在的制度短板,从制度改革入手,更好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