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学教育总是被各种诟病:作业堆积如山,学生总是被埋在作业堆里,没时间锻炼、阅读,没时间思考,成了写作业的机器;教学的内容越来越窄,学知识变成了教教材;考试用标准答案衡量学生,凡是与标准答案不相符的统统判错,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识记标准答案……
对于这些问题,约翰·格里高利在《教学七律》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教育是让一个婴儿逐渐转变为一个智慧成人的所有步骤和过程;教育的职责是要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让人度过有益而幸福的一生;教育的目的是传授那些有益于获得他认识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深化教育改革,创办优质教育,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能力、有智慧的人,让学生应用知识度过幸福的一生。这是《教学七律》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首先,教育要遵循规律。教育教学是有规律的,就像太阳升起必定带来白昼。优秀的教师熟悉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教学,将知识传授到灵魂深处。时下,教学被窄化为教教材、写作业,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重复做练习,只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对于该问题,第五章《课程定律》中有相应的论述:“把学生已经知道并理解的内容再讲一遍,这无异于嘲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正如强迫学生在令人疲倦的跑步机上跑步,而不是带他去看风景或认识新真理,重复已知内容等于减弱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育要激发孩子的兴趣。面对一大堆作业,只顾闲聊,无所事事;经典书籍摆在书架上,视而不见;老师、父母的谆谆教导被视为耳旁风……其原因在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学习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就会觉得无聊,无法激发其学习的欲望;难度过大,无法与现有的知识衔接,学生不能理解,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对课程内容和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要分层设计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及收获。同时,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准确、深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讨论,让每位孩子有话说,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再次,知识要学以致用。哲人塞涅卡说:“拥有一点点智慧却可以不断的应用,强于知道很多却连一个都没有掌握。”这里的掌握就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应试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强调记忆、背诵,这样或许能够获得高分,但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并无太大用处。在传授新知识之前,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会向学生介绍即将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后引导学生设计实践活动,验证科学道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七律》系统地阐述了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聚焦于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增长。边读边思,审视教育,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关键环节,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必将经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