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见面行“作揖礼”,学校不必做统一要求

随着初三、高三年级的复学复课,校园防疫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在衢江区各中小学校,见面作揖不握手,成为校园新风尚。在衢江区第一初级中学,正确行作揖礼是学校复课后各班新开设的一门教学内容。学生们纷纷表示,作揖礼应用于师生礼仪之中既是传统礼仪的继承,也是特殊时期自我防护的需要。目前,衢江区各中小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在师生之间推广使用作揖礼,倡导大家积极践行文明新风,科学防控疫情。

如今,无论是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人场合,为了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医疗专家建议人与人之间接触保持“一米左右的社交距离”,不提倡握手或拥抱。浙江衢江中小学在校园推广作揖礼,能有效避免师生近距离接触,对特殊时期师生校园自我防护具有现实意义。

作揖礼的确有利于传统礼仪的继承。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每一项礼仪的确立和定型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作揖礼相传源自于周公所创的“周礼”,代表着彼此相互尊重、信任。随着封建制度寿终正寝,作揖礼也被废除,代之以现代社会的握手致意。作揖礼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项资源,倡导学生在应对疫情的特殊时期有选择地使用,对于学生理解礼仪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有积极意义。

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倡导,但没必要统一要求。如果统一要求师生在校园见面时行作揖礼,则未免有些刻板,甚至给人以作秀之感。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保持“一米左右的社交距离”是底线。至于见面后怎么行礼,不必作统一要求。事实上,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非特殊原因、特定情境,平时很少有见面握手拥抱的情况发生。疫情防控期间,双方见面时相互点头致意或者一个友好的手势,能够表达彼此的心情即可,不必停下脚步、摆出拱手弯腰的架势。

古代礼仪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后人可以挖掘和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但不一定效仿践行。在现代社会,礼仪应以简洁实用为宜。正如《论语》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贵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不一定非要讲究繁文缛节。师生之间贵在相互尊重、举止文明、和谐相处,没必要拘泥于见面后行什么礼或者怎样行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作揖  作揖词条  不必  不必词条  见面  见面词条  统一  统一词条  要求  要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