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校刊建设走出困境重在重建读者意识

返校后走进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堆放在地上的校刊校刊本是学生展示作品的平台,是编辑老师辛辛苦苦在教学之余,三编三校的成果,理应受到学生的欢迎。然而,每个学期仅有一期的校刊却总是这样被冷落在办公室的角落,这真的是一种令人心痛的尴尬。

据笔者了解,很多中学校刊都陷入了被冷落的困境,学生宁愿花钱订阅、收藏全国发行的中学生期刊,也不愿阅读免费的校刊。学校本希望把校刊打造为学校文化品牌,期许从中窥见一校之办学理念、学生之精神风貌、校园之教育生态,然而,无人阅读的校刊什么都不是,最终必将走向消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校刊没有呼应学生的诉求,没有为学生量身打造,缺乏读者意识

以具有代表性的我校校刊为例,笔者发现其读者意识薄弱凸显在几个方面。首先,校刊栏目单一,清一色的师生作品展示,且都倾向文学作品。单一的栏目设置,作者群狭隘,难以满足青少年学生探知世界的渴望,难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也难提升学生的格局。其次,刊登的作品层级平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其三,没有读者与编者、作者间的互动往来,没有同频共振的活动。

如此,不关注不研究读者,结果必然是失去读者,校刊也将因此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回归读者,其实也就是回归办刊初心,校刊的创办应本着提升学生阅读写作素养,展示学生风貌、校园生态,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因此,了解并呼应学生的诉求是校刊建设不可不行的路径。

为呼应学生对世界的探知欲和不同层级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推开一扇扇窗,就应该丰富校刊的栏目和作品类型,设置“日新月异”“经验交流”“名师教写作”等多样栏目的同时,让文学类作品与实用类、学术类作品等并存;让师生作品与名家名作同台;让古今中外作品荟萃……

为呼应学生的参与欲,举办丰富的活动,设置特别的栏目。依托校刊,组织文学社、新闻记者社等社团,组织同题征文、竞赛等活动,设置读者往来、读者评荐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给予他们充分的选择权、话语权,让每个学生感觉到校刊和他们息息相关,也便于教师、编辑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只有关注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所在,才能精准呼应、助力成长,才能为校刊赢得稳定广大的读者群,从而激活校刊,提升校刊的价值和效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校刊  校刊词条  重在  重在词条  重建  重建词条  困境  困境词条  走出  走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