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优则仕,即将名优教师提拔到领导岗位,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一种人才使用与管理方式。回答“教而优则仕”为何会在学校盛行这一问题,还要从现行的层级式管理体制谈起。
在层级式管理体制下,优秀教师仅仅做一名普通教师,会让个人发展通道受阻。校内,如果没有校长、主任等职务,除了上好自己的课以外,很难有发挥价值的平台;校外,由于没有级别,与社会其他成员对接会出现障碍。有了校长、主任等职务,级别、待遇、发展平台就会提升一个档次,名特优教师只有当了干部,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可与尊重,才能有更高的发展平台。优则仕、名则仕、特则仕,几乎成为名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普遍的发展模式。
按理说,做一名普通教师,可以安心从教,可以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但因普通教师上面有学科组长、年级组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副校长、校长等领导,如果这些领导都是识才、重才、尊重教育规律的教育行家,名特优教师还能有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如果部分领导官本位意识强烈,喜欢使用行政化的手段进行教育管理,名特优教师就要处处谨小慎微,甚至以中庸之道掩饰自己、迎合他人。这样的氛围与名特优教师的特质形成鲜明反差,因此,为了让自己有话语权,有施展才华的空间,走上“仕途”成为名特优教师最好的选择。
然而,“仕”之后,会议、总结汇报、各种表格材料都随之变多了,为了有更多的精力从事行政事务,只能少上课或不上课。部分管理干部长期脱离教学一线,将精力用于迎来送往等非教学事务中,这样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部分名特优教师的学术积累、教育理念、教育实践能力等便会持续处于只取不存的状态。当了干部之后,名特优教师原有的特质得不到发展,或身兼教学但不适合管理,最终鱼和熊掌皆失。
将名特优教师委以重任,安排到教干岗位,本无可非议。但如果将名特优教师全部从讲台拉向管理岗位,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当“仕”成为名特优教师重要甚至唯一的发展渠道时,这种现象不仅是对名特优教师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是巨大的教育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