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召开春季学期教育教学工作部署会,对春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下一阶段开展线上学科教学工作进行部署。为规范线上教学行为,北京市教委提出了规范性要求。这些要求可以说是规范线上教学的“硬核”举措。
一是课程的硬“减负”。在“学什么”方面,突破了教材文本的限制和束缚,以“一课一包”的课程资源包形式,供学生自由选择,不得安排重复性、叠加性学习,破解了“停课不停学”实施中优质课程资源供给不足和整齐划一的难题。
二是教学的硬“减负”。在“怎样学”方面,加强规范教师的直播教学行为,明确规定每天及每节课的线上教学时长,缩短直播教学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既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健体、自我发展,又利于亲子沟通、增进亲情。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教师“唱独角戏”直播教学现象的出现。
三是作业的硬“减负”。严格控制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作业,其它年级按照精减、分层原则,适量布置基础性、探究性、开放性作业,利于学生轻松愉悦地自主学习。
这些“减负”硬核举措,只要抓好落实,必然会纠正时下线上教学良莠不齐、乱相环生的种种弊端,缓解疫情以来教育人及家长的教育焦虑,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但笔者认为,这些“硬核”规范仅仅是“外硬”,还存在“内软”的硬伤,比如: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如何才能精准教学,如何才能打造高效课堂等系列问题。
核心素养时代,深度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和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是新学习时代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实施精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应有之义。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教育的“大考”,同时也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契机。化“危”为“机”的根本之策在于发挥信息化教育优势,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中,融合创新是关键。
比如,在课程创新上,可以充分利用疫情资源,实施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科技创新等多元主题的线上项目式跨学科学习,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融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和关键能力;再比如,在教学创新上,可以发挥信息化教育泛在学习的优势,开展线上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深度学习,开展师生合作、生生互动,达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
“减负”与“增效”同步,学习才会真实发生,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达到“提质”的目的。这既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停课不停学”的初衷所在。
由此审视,北京市教委发布的规范线上教学要求,还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减负”层面,缺少内在的“增效”规范,存在“外硬内软”的硬伤,会影响“提质”目的的实现。一言以蔽之,规范线上教学,不能“外硬内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