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应有之义

近日,教育部发布《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到2022年,全面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3月16日 央视新闻)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突如其来的疫情暴露了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突出短板——教育信息化“建”的不足和“用”的不好。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和融合创新应用缺位,导致在线教学良莠不齐、乱相环生,偏离了教育信息化的应有轨道,既没有达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又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背离了教育信息化的初衷。

《意见》的出台有利于深化教育信息化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优质教育共享,促进深度融合创新和育人模式改革,既能解决时下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乱相环生的现实问题,又能破解长期困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建轻用、信息孤岛难题,进而实现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有利于解决乡村薄弱学校优质资源不足难题,促进教育精准扶贫落地生根、绽放异彩,大幅提升乡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振兴乡村教育,有效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发挥名师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实现名师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既能解决基层学校优质资源有效供给问题,又能破解师资水平不高这一制约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难题。

“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有助于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实现“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其中,重心下移和创新前移至关重要。

重心下移。推进教育信息化,基层学校和教师是主体。抓好落实,根本在于调动广大基层教师自觉参与的内驱力,激活内生力,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这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创新思路,多方发力,加强基层干部与教师的专业研修,提高基层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破解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上热下冷”的现实难题。有了名师“示范课”“观摩课”,相应的基层教师“研讨课”“达标课”也应跟进到位。

创新前移。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融合创新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教育信息化“上热下冷”,关键在于融合创新不到位。疫情之下,将在线教育简单等同于网络直播就是有力的例证。抓好深度融合创新,不能不加区别地生搬硬套,要注重借鉴创新,注重“三个课堂”的本土化研发与应用,建构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富有特色的新课型,促进课堂结构优化转型,实现课堂效益全面提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之义  之义词条  常态  常态词条  应有  应有词条  信息化  信息化词条  课堂  课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