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任务十分艰巨繁重。连日来,有媒体记者在武汉多家高校采访,总结出当地高校毕业生“三盼”:一盼招聘岗位多起来,二盼线上面试包容多一点,三盼相关毕业服务细一点。事实上,这不仅是武汉学生所盼,也是全国毕业生的共同期许。各地开学时间一再延缓,重大疫情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3月,原本是毕业生撰写论文、找寻工作的冲刺阶段。疫情之下,不少企业暂时停工、停业,裁员、压缩招聘计划。定于春季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也不得不取消,相比去年同期,就业网站的招聘信息减少近半,招聘流程滞缓,给予反馈者寥寥无几,874万毕业生拥挤在就业的“十字路口”。居家学习不具备看文献、做实验的条件,论文进度堪忧,也让毕业生境遇更显艰难。
如何将疫情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降至最低,妥善解决其找工作、写论文等问题,成为当前需要社会各方发力的重点。政府、企业、学校等主体要动足脑筋,克服不利条件,打出“组合拳”,多措并举解毕业生毕业就业之困。
截至目前,人社部、教育部等多部委已推出多项政策,为毕业生就业“开绿灯”,包括“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适当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给予毕业生创新创业贴息”“加大高校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力度”等,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资源,拓展高校毕业生离校去向。
此外还应看到,短期内生产制造行业、餐饮、旅游、服务业受波及严重,但医疗、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远程教育、网上商务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可制定激励机制,引导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往这些方向分流靠拢。
除了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让国家公共工程、重点投资项目更多吸收高校毕业生,也应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一直以来,中小企业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数量最多的就业岗位,但受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目前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空前困难甚至破产风险。国家应出台有力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从而吸收更多毕业生就业。
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乡镇、街道、社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关工作者队伍建设也成为重要课题。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应从“短板”看“生机”,多吸引毕业生到社区和农村工作,为基层补充新鲜血液,保障国家基层治理体系“最后一公里”建设。
相应地,在特殊时期,用人单位要转换思路,充分拓展运用“云平台”,加大力度开辟网上招聘渠道,尽可能降低疫情对招聘规模的影响。为不耽误学生就业,学校可采取微信、QQ、邮箱等线上平台,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提供咨询、手续办理等方面服务,积极帮助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广开就业门路,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云双选”桥梁,实现毕业生“在家就业”。
疫情给毕业生论文写作也带来不小的冲击,他们普遍面临获取资料难、实验调研难的问题。不少高校已出台相应举措,整合校图书馆、出版社、数据库等平台资源,免费对学生开放。同时,扩大校外VPN服务用户范围,方便师生在家中查阅学校图书馆数字文献,访问校内资源。
当然,相应举措不能止步于此,对于确因疫情影响无法完成毕业论文的,还应适当制定合理的替代方案。对需要通过校外调研、实训或校内实验才能完成论文的,允许指导教师灵活处理选题和开题,适当调整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对需要实验数据的,加大导师远程指导力度,增加交流频次,返校后增加指导时间,并做好可能推迟毕业的准备。
疫情确实给毕业就业带来了很大影响,但是,在看到困难的同时也应眺见希望。在社会各方的帮扶、努力下,高校毕业生“三盼”将迎来新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