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变成“表哥”“表叔”,校外补习愈演愈烈,应试教育依旧难改……以上种种教育现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放、管”不到位有关。
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 “放”得彻底。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解放思想。好的教育呼唤教师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教育行政部门不能为了高升学率,要求不同类型的学校“齐步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承认并尊重差异,鼓励学校个性化发展。
二要“堵外清内”。避免与教育教学不相关的外部考核和评比,营造安静的教学环境。学校内部的检查与验收也应适当减少。可查可不查的,坚决不查。对于必不可少的考核,如教师的绩效考核、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考核、师德考核等,学校要建立考核清单,将“多个出口”变为“一个出口”,让教师能够集中精力、静心教学。
三要给校长“松绑”。校长作为学校“掌门人”,除了要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遵守常识,还须拥有办学自主权。例如,公用经费的正常使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教师的职称评聘,等等,校长有权自己做主、自己决策。办学自主权可以倒逼校长提升管理内涵。
另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管”得到位,管好“关键少数”,管好师德师风,加强教学干预。
第一,管好“关键少数”,即加强对校长的监管。一要强化培训,不断转变校长的办学思想,加强治理能力;二要定期测评,民主测评是监督、提醒和警示;三要监督校长不能“犯规”、不能“踩线”。
第二,管好师德和师风。教师办班或有偿家教触碰了师德“红线”,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引导教师退出家教“市场”。如批评、警告无效,可以采取公开曝光、岗位或职称降级、调离教学岗位等方式。
第三,加强教学干预。教学不正常,“减负”始终是空话。针对不正常的教学行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开通网络平台和专线电话等,鼓励举报。相关部门既要调动各科室干部巡视学校、蹲点调研,还要确定专职人员联系学校,及时处置问题。针对教师素养整体较差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建构教研联合体;要发现问题,挖掘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重点研究弱势教师转化方法,缩小师资差异,保障教育公平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