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以下简称“一补”)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补”是党和政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防止学生因贫失学辍学的重要措施,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各地在落实这一利民、惠民政策时却出现许多偏差:有的学校弄虚作假,上报假材料,套取补助资金;有的地区将补助资金随意挪作他用,导致贫困学生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生活补偿。
落实《意见》要求,纠正以往各地在执行“一补”政策时出现的问题,需要各地在资金使用的各关键环节明确责任,严格把关,让“一补”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
一是要把好贫困生认定关。有些学校在认定贫困生时,为了一己私利,常常搞暗箱操作,把家庭富裕的学生当作贫困生“照顾”,导致真正的贫困生得不到照顾,因贫辍学。针对各地在贫困生认定时出现的虚报、瞒报、漏报等现象,《意见》明确要求,各地要按照报财政部、教育部备案的贫困面,结合实际合理确定“一补”政策覆盖范围,精准识别资助对象。
精准识别资助对象,要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虚报、瞒报、漏报。这就需要村委会、社区和学校等相关主体严格把关,准确认定哪些家庭是贫困户,什么类型的学生需要资助。《意见》还要求,在确定资助对象时,要与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相结合,向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等重点人群倾斜。积极沟通、协调,做好信息共享与比对工作,全面、准确摸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确保应助尽助。
把好贫困生认定关,各地村委会、社区、学校是第一责任部门,直接与贫困家庭和学生接触的村委、社区干部和班主任是第一把关人。学校要认真审查学生上报的材料,认真核实各项信息,及时公示贫困生名单,发现疑问要到有关部门调查取证,确保真正贫困家庭的学生得到资助。
二是要严把补助资金发放关。以往,学校往往将资金交到年级主任或班主任手中,让其代为发放。由于信息不透明,对政策理解不深入,或者不清楚事情带来的严重后果,贫困生领到的补助金经常“缩水”,甚至存在被其他同学冒领的现象。
为克服这一弊端,《意见》明确要求,加强资金管理,规范发放程序。各地应将补助资金直接发放至学生本人或监护人银行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统一发放。确因特殊情况无法通过银行卡方式发放的,经同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批准后,可转入学生校园卡或以现金形式发放。
将补助资金统一发放到监护人银行卡,或者将资金发放到学生校园卡,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补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贫困学生手中。学校账务部门要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做到人卡精准对应,切实把好补助资金发放关。
三是严把补助资金管理关。《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管机制,推进学生资助工作规范管理常态化,坚决防范截留克扣、挤占挪用“一补”资金等行为的发生。
做为一项面向贫困家庭学生的补助政策,专款专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识到位,建立健全贫困生认定和公示、补助资金的拨付及发放等环节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问责机制,严厉打击截留克扣、挤占挪用资金的违法行为,使这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