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在福建等地一些山区县采访发现,不少县一中近年的高考成绩呈下滑趋势。教育界人士表示,“县中衰落”不是个别现象,近年来,一些山区县基础教育师资等“软件”没跟上,已成为教育区域均衡的最大“痛点”。
“县中现象”是区域教育布局的自然产物。县中一搬占据着县域内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最雄厚的师资、一流的教育教学设备,凭借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将区域内最优秀的学生揽入怀中,理所当然地获得骄人的高考成绩。一段时间内,县中成为区域教育的领航者。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在区域教育布局中,封闭的教育优势不再明显。相较于区域城市中学,无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水平,还是生源素质,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县中不再是县域学生的唯一选择。特别是一些省会城市,优质中学面向全省招生,城市学校面向全市招生,县中的生源整体质量有所下降,多重叠加因素,面对大不如前的升学率,师生状态走向恶性循环,县中衰落成为必然。
县中是县域高中教育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县中的衰落也将产生连锁反应,带来区域教育的整体滑坡,严重影响地方教育生态及教育公平。对此,无论是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县级中学,都应主动应对,积极作为,而非坐以待毙。
事实上,县中衰落并非生源减少,而是生源质量整体下降,高考成绩有所倒退。究其原因,还是唯升学率的评价标准导致的。当前,决定县中高考质量的不是自身的管理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而是生源的整体素质,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和质量评价观,亟需纠正。
县中要想走出衰落的困局,必须从“生源本位”的错误观念走出来,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通过教育改革与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获得充足地发展,得到最大可能的提升,并以教育质量的提升,将更多的优秀学生留在县中。
生源垄断的时代已经过去,凭借县域地位的优势吸引学生,不再像从前那么牢靠,学生看重的是县中的教育质量,而非其地位。区域优势只是学校发展的外在条件,学校自身的教育质量才是关键。六安毛坦厂中学,虽然深居乡镇,却吸引全国各地的学生,其中缘由,值得县中深思。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愈加重视,县中需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实施教育综合改革,以优质的教育弥补区域的差距,寻求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职责,县区政府作为办教育的主体,应当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对办学条件、师资配置、发展环境与考核评价予以重点关注,给予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为县中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