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市的一名家长发帖问:学校为何放着电话、微信等通讯便捷的方式不用,反而安排入户家访,并直指入户家访“耗时”“没必要”,质疑这是一种形式主义。对此,福州市教育局公开回复称:入户家访并未过时,它是老师和家长之间“最直接、最有温度的沟通方式”。 (11月6日北京青年报)
在通信发达的当下,家访的方式有很多种,电话、QQ、微信等以迅速、便捷的特点受到了青睐。即便不借助通讯工具,老师也可以利用家长接送孩子、开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沟通交流。
这些家访方式虽然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但与传统的入户家访相比,电话、网络等“电子家访”是“隔空交流”,缺乏亲近感。家长会等“面对面校访”是集体面谈,缺乏针对性。更为主要的是,老师没有走进学生家中,难以全面掌握学生和家庭的情况。
传统的入户家访是一对一、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更直接、更有温度。家访,除了能够与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外,还有助于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由此观之,入户家访并没有过时,应该成为当下乃至今后家访的重要方式。
当然,入户家访利弊并存,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要规避其弱点。只有趋利避害,入户家访才能赢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才能成为家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其一,不宜“全面撒网”,要重点“捕鱼”。相对于开放的社会而言,家庭是私密空间。有些家长不喜欢他人进入自己的私密空间,为此,学校和老师要尊重家长的意愿,在安排入户家访时,不宜“全面撒网”,而是要重点“捕鱼”,有选择性地入户家访。在家访前,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家长对入户家访的态度,将支持者作为入户家访的对象,将反对者作为暂缓入户家访的对象。
其二,不宜“突然袭击”,要提前预约。即使家长同意老师入户家访,老师也要提前与家长预约,不宜搞突然袭击,令家长手足无措。提前预约,可以让家长有心理准备,同时,也可避免扑空、浪费时间。在入户家访的时间约定后,双方都要遵守约定,特别是老师,要按时入户家访,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失去家长的信任。
其三,不宜“点到为止”,要深度交流。路途远、交通不便、耗时多、人身安全等因素影响着老师入户家访的积极性。因此,有的老师把入户家访当作任务,点到为止,既没有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也没有解决具体的问题,更没有达成共识。如此“蜻蜓点水”式的入户家访,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还会令家长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为了解决入户家访“点到为止”的问题,一方面,老师要重新审视入户家访的重要性。家访方式虽多,但就目前而言,没有哪种方式可以完全替代入户家访。另一方面,老师要做好功课,与家长谈什么、怎么谈、达到什么目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家访点到为止、浅尝辄止。入户家访,机会难得,家校双方都要珍惜,特别是老师,要与家长深度交流,必要时还可以跟踪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