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补课虽已不是新鲜话题,但近年来却常被提起。学生盼望已久的假期本该是他们身心休憩的绝佳时机,然而担心输在起跑线上的“补习之风”,却让他们从心理上过早地结束了假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假期补课似乎已成“一般现在时”,给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了过重的负担。
每逢寒暑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会发出“禁补”通知,称要让学生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有的堪称“史上最严禁补令”。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培训内容,不得超出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可时至今日,有些地方的违规补课浪潮却“涛声依旧”。学生“减负”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减负”工作仍在路上,从制度完善到观念转变,还有许多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解决的问题。
不可否认,许多家长眼中的教育仍带着很强的功利性。“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就能找个好工作”,这似乎是许多家长一成不变的传统励志教育,以此来为孩子将来要面临的激烈社会竞争赢得更多的“资本”。也许,假期补习热更多反映了家长以“尽义务”来求心安理得的平衡,但许多家长盲目跟风,忽视了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很少审视孩子补课到底应该怎样补、补什么,导致补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大打折扣。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高昂补课费果真能给孩子换来一个好前程吗?也许一些媒体曾关注的“高考状元流浪街头”现象,更值得家长深思。
违规培训补课乱象屡禁不止,也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长效治理机制有关,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来治理校外培训市场。每到寒暑假,随处可见各类充满诱惑力的培训班广告,吸引着学生和家长的眼球,然而许多培训机构没有办学资质,办学设施简陋,环境极差,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却仍然大张旗鼓地违规办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是一些培训班教师语、数、外、理、化等似乎样样精通,成了“全能选手”。种种乱象,仅靠教育行政部门一纸“禁令”实难解决,亟待完善相关法律,以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进行规范。
当然,改变学生假期补课负担过重的现状,还有赖于教育评价机制的转变。教育评价机制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导向,不但要做好教育评价制度的顶层设计,更重要的是使其尽快落地生根,把已经成熟的方法以教育立法的形式巩固下来,以此形成依法治教的社会氛围,让各种违法培训乱象从市场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