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健康教育是基础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因地制宜、探索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校健康教育活动。但在课程设置上,健康教育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仍不明确。为此,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常春认为,至少应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每周不低于0.5学时的健康教育课时。
健康教育对于身心迅速成长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还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然而,当下中小学的健康教育显然与这一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表面来看,学校健康教育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呈现一种齐抓共管,多方位开展的局面,事实上,在这个宽泛的“大杂烩”下面,潜藏着健康教育不够系统,缺乏科学性,针对性不强,存在薄弱环节甚至漏洞,教育效果差强人意的散、弱实质。
面对这一现状,有识之士呼吁明确学校健康教育的课程地位,将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可谓正当其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这无疑为健康教育课程化奠定了坚实的政策根基。
但是,要把这一良好愿景与政策利好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层面,真正实现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化,尚需走实以下几步。
一是制定或完善健康教育国家课程标准。缺乏国家课程标准的健康教育课,其专业性和系统性会大打折扣,只有依据《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明确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与课程定位,确立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内容框架,提出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与评价建议等,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才有理论支撑,健康教育的基础课程地位才能得以确立。
二是编写权威性高的健康教育教材。当下,市面上的健康教育教材不仅分散,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生命安全教育读本、性健康教育读本等,这些读本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教材,有些读本的知识体系、结构编排,内容选择、图片录用存在明显硬伤,其系统性科学性备受质疑。要让健康教育课纳入课程计划,就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共同参与编写,并由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核,出台权威性科学性高的统编系列教材,以夯实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底子。
三是配齐健康教育师资。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要与课程计划要求相适应,确保数量。同时,把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列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分层次开展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开展健康教育的水平。此外,加强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要把健康教育教学研究纳入教研工作计划,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以知识传播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工作。
鉴于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在呼吁实现健康教育专业化课程化的同时,学校必须树立“大健康教育观”,即在落实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