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责任督学履职常态发现,一些责任督学尤其是专职责任督学,处于老龄化心态、“混日子”状态,有的责任督学甚至“当一天和尚撞不好钟”,仅靠经验勉强维持职业状态。
究其原因,固然与体制机制方面准备不足有一定关系,但与责任督学履职不深入、工作不研究关系很大。责任督学履职没有主动植入思想,没经思考,不过脑子,挂牌督导又如何能有效和高效?
挂牌督导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在“督学”前加上“责任”二字,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头一遭。崭新的事业没有可供参考学习的模板,也不能以“办”和“管”的惯性思维来开展工作,唯有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正确路径。
因此,要想把挂牌督导做扎实、做充分,实现常态化、专业化、制度化,责任督学应该也必须成为思考着的教育督导人。
首先,责任督学要且读且思,让阅读成为习惯。
一要研读教育督导文献。教育督导条例、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是从事督导工作的知识源和法律依据,应逐字逐句研读,理解透彻,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二要阅读教育类报刊。教育报刊涉及教育热点、难点,有新闻跟踪报道、教育教学案例剖析,同时也有国内外的最新教育动态,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教育报刊是责任督学的教育信息源和学习研究的素材。
三要阅读专业书籍。阅读专业书籍,可以了解教育督导的历史、现状,掌握教育督导的基本原理,学习教育督导的基本技术,有助于责任督学做好督导工作。
四要浏览教育督导网站。督导网(公众号)发布权威声音,报道督导信息,推介督导经验,开办督导论坛,是责任督学的信息源、学习阵地和精神家园。有人说:读书不广泛,我们没有思辨的资质;读书不到位,我们没有洞悉问题的本领;读书不精到,我们没有批判的眼力。一个勤于阅读、乐于反思的责任督学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教育督导人。
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对于责任督学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伴随着督导实践的讨论活动应该成为责任督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互相讨论,责任督学能够加深对教育及教育督导法规政策的理解;也可以用讨论的方法对督导内容进行细化描述,对督导方式手段进行操作性设计,使督导报告的撰写更客观得体,等等。讨论是对个体思考的丰富补充、强化拓展,也可能是提高或纠正。讨论不但可以“真理越辩越明”,还会激发每个人的思想火花,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火花效应。
再次,责任督学要且记且思,用心记录督导生活。
记录本身也是思考。除了纪实类工作手册、表格以外,还有一种记录形式也是不可少的,那就是督导笔记。在记述督导事实的基础上,广泛记录所见所感,可花絮,可随感,抒情议论均可,形式内容更灵活,是教育督导人思想发展与更新的呈现形式。它带着督导一线的温度,既记录督导工作的酸甜苦辣,又凝聚督学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思考。
写作是更高形式的思考。一个合格的责任督学,不光要会听、会说、会看,更要会写。督导计划、总结、报告等不仅是对教育督导的设计、回顾与记录,还凝聚着督学对教育督导法律法规政策的理解,对教育督导实践的反思,对教育督导工作的展望与期盼。写督导随笔和督导论文也应该成为责任督学的必修课。
随笔一般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又有一定时效性,是责任督学较容易驾驭的写作形式。督导论文是督学就教育督导工作的思考、探索和总结,是最能显示督学思想水平的形式。这些论文或剖析案例,或探索理论,或总结经验,或前瞻设想,是督学对教育督导工作相对成熟的阶段性总结。常写督导论文,能提升督学的思维水平,强化督学的研究意识,培养督学的理性思考习惯,使零散的思考升华为思想。
拿破仑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只要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做思考着的教育督导人,教育督导工作就一定会扎实而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