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学期考试结束后,多数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学校管理者都会把学生考试的平均分看作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老师之间也会问你班的平均分是多少,家长也关心孩子班的考试平均成绩。多元评价已实施多年,但在很多人眼里,平均分依然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数据,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特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的不同等,学生各方面的基础、能力、习惯、志向等都有差异,要求所有学生“齐步走”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追求平均分相同或相近确实是强人所难。高校招生,为什么北大、清华等名校要录取顶尖学生,而不录取一般成绩的考生呢?因为,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不能适应高难度、大容量的学习,就是录取了也很难毕业。这是根据考生状况来选择学生的一种方式,反映的是一种基本的教育规律。而现今,在基础教育中,似乎都不大认同。虽然各地对考试成绩不再排名,却公布各任课老师所教学生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显而易见,平均分成了衡量老师教学质量的标准。
平均分带给老师的压力是巨大的。一个班上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考试成绩都很好,唯有两三个学生考的特差,平均分也不会高。在领导眼里、同行眼里,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就是不太好。这种现象导致老师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个别差生身上。曾有一位老师讲,他班上有两个学生,怎么教都不会,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多大效果。有老师承认将近三分一的精力用在中下等生身上,可平均分还是提高不了多少。教育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少数学生身上,这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与倡导和追求的公平教育极不相符。过度追求平均分,不仅消耗了老师大量的精力,让他们做了无用功,也使学困生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厌学。对于个别不适宜学习某一学科的学生,应在其他方面努力培养,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发展。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因材施教是永恒的教育法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应再把平均分看作衡量教学质量的砝码。追求平均分,老师在教学中,不得不让学生加大练习量,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是应试教育得不到改变的根本原因之一。平均分对教育管理者来说,易于操作,不需要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进行过程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懒政行为。淡化平均分给老师减压,回归教育常态,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