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优化作业,减负提质”为主题的北京市作业优化成果展示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召开。研讨会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公布了《“双减”后北京市中小学作业情况调研报告》,并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优化作业的十条建议。针对调研中反映出的问题,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从依据学科特点设计适宜的作业类型、建立教师试做作业制度、注重分层并精选作业、典型作业的展示与研讨等维度,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提出十条建议,引导教师优化作业,有效实现减负提质。(10月21日 新京报)
“优化作业,减负提质”,揭示了作业减负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这同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同样的道理。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需要新技术、新工艺的加持,需要通过提高科技含量的方式增加产量,作业减负同样需要教学新技术的加持,需要提高作业的技术含量。
作业减负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这就决定了作业减负要坚持“提质”这个前提,在减少作业总量、压缩作业时间的同时,实现作业效果的最大值。
作业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摒弃“课上不足,课下补”的笨拙做法,摒弃靠“时间+汗水”提高教学质量的运作模式,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分层设计作业。实现教育“减负提质”,首先要找准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精准施策。对作业“减负”来说,这个突破口就是分层布置作业。就具体的教育实践来看,许多教师面向全班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并要求所有学生都做完,其结果是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作业负担也由此而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做。
第二,教师要试做作业。“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作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需要教师先试做,掌握所需时间、难易程度和容易出错的地方等信息,这也是优化作业设计的重要参照。
第三,作业研究要群策群力。作业设计是一门科学,其中充满了变量,需要群策群力。学科教研组要切实发挥作用,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探讨,加强作业设计及管理研究,这也是作业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可或缺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