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商业品牌植入语文试题有何不可?

“苏宁、淘宝、拼多多、京东……打开手机,哪一个应用程序不能购买这款防蚊扣?”“请你为该防蚊扣设计一条广告语。”这是南京市栖霞区一小学语文期末考试卷上的试题。这道涉及商业品牌植入问题的试题,让家长咋舌不已。

客观讲,这应当是一道可圈可点的语文题。前者意在考察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后者意在考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试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更考察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诚如当地教育局负责人所说,出题老师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社会生活实践和语言文字运用,“不存在商业植入行为”。作为非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家长,不必为此大惊小怪,更不能因个人的妄加猜测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事实上,这一事件提出了时下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大命题:教育与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其实,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都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教育思想: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与生活是息息相通、相辅相成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生活能力。

无论是苏宁、淘宝、拼多多、京东等诸多商业品牌,还是防蚊扣之类的商品,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育脱离了鲜活生动的生活实际,陷入“以本为本”的窠臼而难以自拔,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和人文精神方面的荒芜。试想,学生学习了多年语文却不会运用、表达。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到底有什么意义?

回归生活是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一课程改革目标为我们树立“在生活中学习”的教学理念提供了支持。

按照这一理念,将商业品牌植入语文试题是语文教育的合理行为。如果这样的试题让人质疑,那么近几年的部分高考命题更让一些人大跌眼镜。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强调试题体现时代感,强调将学生推向“社会大课堂”,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以2017年高考试题全国卷Ⅰ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目为例,“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该题材料中涉及的中华美食、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新事物,都是教科书中少见,但在生活中被人们熟识的事物。这些内容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我们是否怀疑有商业广告的嫌疑呢?恰恰相反,这样的试题意在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利于引导教学紧跟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新亮点并广受关注。

所以说,商业品牌植入语文试题既必要,更必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有何不可  有何不可词条  植入  植入词条  试题  试题词条  语文  语文词条  品牌  品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