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教师增长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学校新入职教师增多,占比逐年增加。以我所在乡镇中心学校为例,近3年新增教师占现有教师总数20%以上,近5年新增教师占比已经超过40%。
但是,调查发现,与城市学校有较为完备的新入职教师引导培训机制(如师徒制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小,新教师引导培训机制缺失,新教师入门、成长更多处于“散养”状态。一些农村学校出现的新教师执教行为不端及跳槽、出走等问题,与引导培训机制缺失不无关联。
因此,建立新教师导师机制,发挥导师作用,促进新教师尽快入门,既是新教师蜕变发展的关键,也是稳固和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让农村新教师很快入门,进入成熟的教师职业状态,以下几位“导师”的导引、帮扶不可或缺。
一是教育方针“导师”。教育方针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求与可能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是所有教育人的行动指南。方向对了,才不至于南辕北辙。教育人事部门、学校要组织新教师学好弄通、准确领会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其教育行为不偏离正确的航向。
二是教育法律法规“导师”。教育法律法规,不仅指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还包括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既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准绳,也是教师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依据和保护学生受教育权的“尚方宝剑”。学校要组织新教师学习、老教师重温教育法律法规,使其形成恪守法律底线、依法执教的行动自觉,避免当老师“跟着感觉走”,处理教育事故靠江湖规矩的情况发生。
三是师德“导师”。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要的品德。成长环境、成长历程使然,新教师师德往往发育不良,不加干预,有辱师德的情况就可能发生。老教师,尤其是“老中师”,是“四有”教师的模板和师德富矿。学校要建立新教师师德教育的“青蓝工程”,为每位新教师选派一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对其进行示范和引导,传承“老中师”品格,为其师德发育、精神成长“补钙”。当然,对于新教师存在的师德问题,不能姑息迁就,要进行必要的规范约束。
四是课标“导师”。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学科教学的“宪法”。课程标准起着规范教学目标、检测教学结果的作用,贯穿于教师备课、上课、课后等若干教学环节中。我注意到,农村新教师视网上课件为圣典,下个课件就上课,往往把课标忘得一干二净。结果一学期下来,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越教越糊涂,越教越肤浅,成长之路越走越窄。因此,学校一定要组织新教师学好用好课标,为其专业成长定好准星。
五是专业成长“导师”。新教师的专业入门包括专业眼光、专业品质和专业技能的入门。《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对新教师专业入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发挥身边和隔空专家的作用,可以为新教师快速入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以及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方法。在“导师”的专业引领下,新教师自主选择、自我反思和自主建构,即可快速入门,进入专业成长快车道。有关研学组织和学校要挖掘、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教研机构、责任督学、资深教师等新教师“导师”资源,帮助新教师在“导师”专业引领下,结束“菜鸟”状态,尽快进入“孕穗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相信有“导师“领进门”“扶上马,送一程”,新教师成长之路一定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