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80后”“90后”不同,“00后”“10后”从儿童时期就已经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数据显示,网游被视作“促进沟通”“增进友谊”的方式,网络游戏盛行的背后,也存在着信息安全隐患,同时这一群体追星更狂热,拥有强大消费能力。
没有玩伴,童年是孤独的;没有游戏,童年是乏味的。为了寻找玩伴和寻求乐趣,许多孩子爱上了网游,一边玩游戏,一边加深友谊。更有孩子依“网”情深,网游成瘾,常常不分昼夜,玩得不亦乐乎,既耽误了学习,也影响了休息。为此,老师着急,家长焦急。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写信,曾经是人们交流、交友的主要方式。天各一方的人们挑灯夜“写”,聊家常、诉衷肠……如此信来信往,友谊地久天长。如今,打电话、发邮件成为成人交流、交友的主要方式,而网游则成为孩子们交流、交友的主要方式,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交往路径“短路”使然。
许多孩子为何选择以网游的方式与他人交往?一是信息技术为交往提供了方便,二是与他人交往的路径受限。在校园里,课间十分钟,本该属于学生,他们可以一边玩耍,一边交友,可很多学校和老师不允许学生课间外出玩耍,甚至不允许学生课间在教室大声说话。在家里,孩子们本可到户外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交流,结交更多的朋友,可不少孩子被“锁”在家里,足不出户,只有望“外”兴叹、望“友”兴叹。
游戏是孩子的乐趣,交友是孩子的心愿。然而,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中,既缺少与他人交往的路径,也缺少与他人交流的平台,孩子们往往形单影只,不得不与网游结缘,以网络为伴。
在互联网时代,网游可以是孩子们交往的重要路径,但不应该是唯一路径。孩子之间交往的路径可以更多、更畅通些,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发力,特别要纠正过去对网游的偏见。
一方面,老师和家长要支持孩子们在网络上寻找玩伴和寻求乐趣。童年本应色彩斑斓,没有玩伴和乐趣,童年则是灰暗的。与网络抢孩子,是逆流而上的做法,不明智,不可能。与其抢,不如把网络还给孩子。网游可以玩,但不可成瘾。沉迷其中,则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指导他们防范风险,为孩子筑牢防沉迷、防风险的“防火墙”,使每个孩子既乐在其中,又不沉迷其中,成为游戏的主人,而不被游戏奴役。
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交往路径和交流平台。网络不是孩子们联系外界的独木桥,即使是互联网时代,交往的路径也不应该如此单一,交往的平台也不应该如此狭小。如果不开辟更多的交往路径,孩子们很难从网络中走出来。只有在现实中交往的路径多了、交往的平台大了,孩子们网络交往的时间才会短下来。这就要求学校和家庭把孩子们玩耍、游戏的时间还给他们,提供更多集体活动的时间和面对面交往的平台,畅通交往渠道,让他们在活动中交流、交友,收获友谊和成长。只有这样,孩子们的童年才会色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