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的《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也研究了孩子们使用手机的情况。数字化设备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网络渗透到他们的娱乐、教育、生活、自我表达和社交等方方面面,对网络有着天然的认同和接受度的本届青少年,可以说是“数字原住民”,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一代”。
尽管有太多类似“8岁男孩模仿‘胶带粘门’致弟弟受伤”“未成年少女模仿大尺度视频”等极端恶性事件发生,对当事人和他们的家庭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更有孩子受不良诱惑导致意志消沉、学业荒废、道德沦丧,令家长们百般纠结、万般无奈,老师们忧心忡忡。然而,“移动一代”要“入网”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
新形势下,家长要顺应历史潮流,科学引导,合理管控,努力做到时间可控制、行为可干预、内容可共享、技艺可切磋,与“移动一代”和谐共处,让智能设备成为促进他们健康全面成长的助推剂,成为密切亲子关系的润滑剂。
时间控制是管控的一大关键点。对于低龄或自我控制力较差的孩子,主要以管理、控制为主,重点在手机等智能设备使用的时间段及频次上加以控制,以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为前提。非因学校老师告知要使用手机的,家长可以明确禁止孩子将手机带到学校。即使是被准许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也要对上网的时间长短和频次严加控制,而不能放任自流,由着孩子,以防沉迷上瘾。
年龄稍长一些以后,青少年的自控能力、自觉性增强,行为也可干预。可从培养其良好上网习惯着手,与其缔结智能设备使用“协约”,以协商约定的方式,规范其上网行为,培养其良好的互联网使用习惯。约定中要明确告知孩子,他们使用互联网的行为是可以被干预的,而不是完全自由,无可控制的。
内容控制是管控的另一大关键点。使用互联网时,内容的监控是十分必要的。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浏览、查看,什么样的内容不可以点击、浏览,这个界定令不少家长觉得难以界定。这里不妨约定一个“共享”原则:凡是可以与家长一起共享的内容就是合适的,被允许的;凡是不便与家长一起共享的内容就是不合适,不被允许的。这样的原则,可以很自然地避开不良内容,让家长放心。
家长可以主动拓展自己的兴趣领域,发掘与孩子在利用智能设备使用互联网方面共同的兴趣点,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语言,在许多知识性问题,经验性、技巧性问题,甚至一些技术性问题上,创造与孩子切磋的机会,增强互动交流,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密切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信息时代,多元化的知识源和信息源已成为个体成长之必需。家长要学会与时俱进,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新时代、欢迎新技术,更要鼓励、指导孩子合理使用智能设备,科学借助互联网,积极主动获取对成长有利的知识、信息和技能,促进自己健康全面成长,做孩子的朋友。切不可以自己的成长时代、成长经历为参照,拒绝新事物,排斥新技术,阻碍孩子进步,做孩子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