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情商班”火爆家长圈。“情商班”课程面向的是 3~12 岁的儿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能力设置课程,比如,3~6 岁主要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内容,7~12 岁的课程则是需要记忆、理解的内容。有辅导班声称:能让3岁孩子成为“社交万人迷”。
有专家认为:最好的情商教育就在家庭。可见,这类高价“情商班”实则是培训机构面向家长制造焦虑、贩卖焦虑的“升级版”,从中也折射出家庭教育功能正在萎缩。
首先,逐步扩张的培训机构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近些年来,形形色色的教育培训机构充斥于教育市场,不但冲击了正常的学校教育,而且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很多家长迫于各种原因纷纷选择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托管班,致使家庭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孩子们放学后没有回归家庭,而是直接奔赴培训班、托管班,回到家中已经疲惫不堪,亲子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这种现象无疑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着实令人担忧。
其次,急功近利的焦虑心态异化了家庭教育功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普遍情结。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口号,进一步搅动了家长们的焦虑情绪。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并追求速成的功利心理,已成为各个年龄段学生家长的常态。再加上培训机构“高大上”的“专业宣传”,使很多家长误以为只有参加各种培训班,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高价“情商班”也由此应运而生。当众多家长选择将本来属于家庭教育的内容也交予培训机构时,家庭教育功能便异化了。
稍有教育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构成教育系统工程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来说,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个体性和感化性四个特点,是一种“培根”的教育。一旦家庭教育被弱化、异化,势必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必须联起手来,改变这种现状。
其一,规范培训机构开设的培训课程。2018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之后,各级政府加大了治理、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力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巩固这项成果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把治理的目标聚焦到各培训机构所开设的培训课程上来。对于明显违反教育规律的培训班,如:高价“情商班”、“幼小衔接强化班”等,要坚决予以取缔,同时,对于合理开设的培训课程的师资水平要进行严格把关,提高培训课程的专业水平。
其二,坚持办好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多年的实践证明,家长学校是有效提高广大家长素质和科学育儿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各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办好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通过有效方式提升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努力实现家校共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其三,发挥各级“关工”组织的功能。各级“关工”组织和“五老”队伍是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很多“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既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于下一代的教育问题都十分热心。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调动这些老同志的积极性,建立区县、乡镇及各中小学家长学校三级网络,组成以“五老”同志为主的讲师团队,面向家长和学生开设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重拾家庭教育的自主性。
约翰·布雷萧在其《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一书中写到:“成长中的家庭经验形成我们心理的整个深层结构。”复苏家庭教育,发挥其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