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祖国?”这看似极其简单的问题,对小学生而言,却未必能说得清楚、做得明白。一些学生对“祖国”一词很陌生,甚至连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都不知道。至于中国的版图面积有多大,新中国何时成立,祖国的昨天和今天怎样、明天如何,国旗、国徽的含义和象征都不了解,不能独立完整唱诵国歌的恐怕也不少。
凡此种种,都是德育未能实现应有效果留下的“后遗症”。多少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被描述得很庞大、很系统,也很复杂,使教育工作者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德育在他们的无奈中化身为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形式具体了,教育的部分功能却被淡化了。
有鉴于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应该担负起教会孩子爱祖国的重任,引导学生理解、学会、践行。
一是从细微处入手。不一定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要注重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如随手拾起操场上的垃圾,关紧水龙头,熄了“长明灯”,向处于困境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都是热爱集体、友爱同学的体现。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进一步升华为对祖国这个更大集体的爱。
二是抓住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爱祖国教育。人受教育的效果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如午餐时有学生浪费饭菜,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敬老院,请老人们讲自己童年忍饥挨饿的血泪史。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就可以受到教育,提高认识,也对祖国的历史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三是开展具体生动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大教育化身于细、小、实的活动中去。学校的德育活动要从时效出发,抓住节日契机,因势利导,利用国庆节、建党日、少先队建队日等重大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是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各学科教师都要担起对学生进行爱祖国教育的责任,根据学科特点和德育目标分层次确定本学科的爱国教育重点,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祖国教育,使学生易于接受,教育效果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