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能做到安安静静就餐吗?浙江省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餐厅”: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伸一根手指代表加饭,伸两根手指表示加菜,伸三根表示加汤,每个班级的班主任负责照看学生就餐,看到学生打出手势,会用“OK”的手势回应。说话会有什么后果?如果有学生不慎出声,“红领巾督查小组”会及时纠正,并扣除所在班级的纪律分。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众人热议,有人明确表示反对,说此举有悖孩子爱说话的天性,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在笔者看来,“无声餐厅”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显然,这一做法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就餐习惯。我国古代早有就“食不言、寝不语”的说法,而且作为一种礼仪被长期固定下来。然而,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追求个性自由解放,这一传统礼仪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餐桌上的高谈阔论,大声喧哗,这一陋俗不仅影响到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而且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并将此不自觉地带到国外,影响了国人的形象。
习惯决定性格,习惯决定命运。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其实,“食不言”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良好的就餐习惯。爱说话当然是孩子的天性,但要分清场合,该说的时候让孩子尽情地说,不该说的时候则要少说或者不说,就餐时不说话就是一种良好习惯。 人只有一张嘴,要么安安静静地吃饭,要么说话,二者不可兼得。吃饭时大声喧哗、嘻笑打闹,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而言,不利于食物咀嚼,给消化带来负担,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学生养成“食不言”的习惯,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也是一种有教养的标志。
不过,学校培养学生就餐不说话的良好习惯不宜搞“一刀切”,也不宜作为一种单纯的管理手段,而要作为一种文明就餐的方式加以提倡。因为学生毕竟是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管理人的思想应以教育引导为主,而不是强制和约束。学生就餐时正当的需求还是要通过语言来传达,不可用动作来暗示。就餐时不慎出声,检查人员可以及时纠正,但不可以扣分的方式进行处罚。
由此我想到网上经常报道的一些学校的“奇葩”校规,如禁止学生留长发,男女生分区就餐,严禁学生穿奇装异服等等,这些校规也许学校的出发点并不错,之所以招来众人的非议,原因就在于在执行这些规定时,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独立存在,从而使管理变成了简单粗暴的强制命令。
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曾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强迫教育的危害。她说:“一个儿童,如果没有学会独自一个人行动,自主地控制他的作为,自动地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后,他不但容易受到别人指挥,并且遇事非依赖别人不可。一个学校里的儿童,如果不断地受教师干涉,禁止,呵斥,以至于诟骂,结果会变成一种性格上很复杂的可怜虫。”培养学生良好就餐习惯没错,但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意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学会自主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意志和行为,最终成为一个既有主见而又有良好教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