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就教育系统来看,教师负担过重一直是舆论较为关注的问题。今年2月,教育部明确表示,将出台制度性文件,规范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填表及各类社会性事务,清理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无关活动,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教师,在公众印象之中,一直是各种光环加身。但在这光环加身背后,教师这一群体其实也面临着许多现实性的压力,这其中就包括教学任务压力、班级管理压力、职位晋升压力及生活压力等多种压力,这些压力对于教师而言,怎样纾解一直是个难题。
不仅如此,许多教师往往还会陷入一种“职业拔高”的怪圈,在公众眼中,不论何时何地,教师的形象就是典范,教师的所有表现的都该是尽善尽美。学生和家长随时关注着教师的一举一动,教师就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一部分教师的压力值一直处于爆表状态。而越来越多的师生冲突事件也就正好折射出老师压力过大,心理失衡的问题。
因此,和具体的减负措施相比,笔者认为做好教师的心理“减压”显得同样重要。教师的心理包袱少了,压力自然就少了,看待事情就会更加客观理性,做起事情也更加积极主动,由此也就更利于师德师风的建设。要切实地解决好教师心理减压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发力。
一是定期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评估。通过心理评估,看该教师能否胜任教育工作,适合何种教育岗位,以及对潜在的心理问题做出排查,并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进行提前的预警和针对性的干预。
二是做好教师培训,在新教师入职时,除了考察业务能力和身体健康外,建议可以增加心理健康测试。在工作过程中,也要适当地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三是做好教师的心理干预。作为一个普通人,教师也要面对来自生活、家庭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能因为家庭上的琐事而烦恼,又可能因为学生的各种成长问题而产生烦恼、压抑、倦怠。如果教师心理出现问题,学校应该及时地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
四是需要教师转换思想,明确定位。作为教师,既需要严格的自我约束,但又不能陷于“职业拔高”的怪圈。教师是一种职业,站上教师岗位,就需要一个清醒的自我定位。